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医院 >> 难以理解的女人边缘型人格了解一下
近日,张雨绮对老公动手、怒而离婚的消息传遍了网络,不少网友对张雨绮勇猛彪悍的风格表示赞赏。
不过,也有人指出众网友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反正不是自己的老婆,挨打的又不是自己。
还有人提到了“边缘型人格”的概念,这样的人看上去很有魅力,但相处起来让人想死。
那真正的边缘型人格是怎样的呢?如果你看过《致命诱惑》这部电影,你就会明白这是一种什么感觉。
不明白,没关系。请看两张图。
甜蜜时,欲死欲仙
分手时,你死我活
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文章,分析的是另一部电影——《意》(又名《家乡的故事》)。
极富魅力的陈冲把“玫瑰”这一角色诠释得活灵活现,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角色,了解一下边缘型人格吧!(本文节选自《电影作品心理分析案例集》,上海教育出版社年版)
《意》是一部很难让人说清楚的影片,因为这部影片里有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女人——玫瑰。
在影片开始时,悠扬的音乐响起,成年的汤姆坐在电脑前敲着键盘,写道:“如果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塑造他们的成长,这就是我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关于我的童年岁月,有我的姐姐和我,故事的女主角是我的母亲——一名夜总会歌星。我写了一遍又一遍,想理解她和她做的每一件事……”
显然,汤姆虽一直跟随母亲生活,但他还是很难理解他的母亲玫瑰。
电影场景回到年的香港,歌手玫瑰在歌厅里深情地唱着《不了情》,一名澳洲水手在下面深情地听着。
不久,玫瑰就带着儿女跟随这名水手来到了墨尔本,并与他结了婚;他叫比尔,是一个好人。但是,一个星期后,玫瑰离开了比尔,来到了悉尼。因为玫瑰很难与人维持一份长久的关系。在这之后的七年,玫瑰带着两个孩子居无定所,四处漂泊,从一个叔叔那里到另一个叔叔那里。
到了年,他们似乎只剩下一条路可以走,就是回到了墨尔本,回到比尔那里。不出所料,好人比尔热情地接纳了他们。
比尔出海,玫瑰很快便和一个叫阿佐的年轻人约会,似乎她很爱阿佐。阿佐告诉她,他是非法移民,若被抓住就要送回香港。玫瑰竟然把他带回了比尔的家,说是她阿姨家的儿子,来此小住几日,住在后面的小屋里。
她还说已经写信给丈夫,他已同意。老太婆面无表情,只说:“这不是我的家。”玫瑰他们和阿佐在一起度过了几天快乐的日子。老太婆终于有一天被气出了门。自然,晚上阿佐走进了玫瑰的房间……
他们被比尔的母亲赶出门之后,找到了一个地方住下来。在这个新家,他们照例一开始非常欢快。但是,阿佐一个人承担一家四口的生活,他很快便感到负担沉重。他变得不愿跟玫瑰多接触,晚上借口出去打麻将。后来,阿佐打麻将输了钱,要去打一份工才能还钱。玫瑰不让他走。可阿佐还是走了。
晚上,弟弟起床发现妈妈服药自杀,医院的救护车。可是弟弟却拒医院。他选择了留在家里,可能他不想去面对这些。
玫瑰出院后,阿佐也回到了家中,并做了一桌好菜。他还并安排玫瑰在白天到酒店上班。阿佐这次却对玫瑰的女儿产生了好感。他教阿梅弹吉他。
玫瑰见女儿打扮的漂漂亮亮,对女儿也产生了敌意。糟糕的是,阿佐与女儿的感情好像还升级了。结果,玫瑰对女儿大发脾气,导致女儿吞服了安眠药,幸好医院。
玫瑰在家中心头百种滋味翻滚,她又一次吞服了安眠药,这次医院。医院才真正交起了心。玫瑰对女儿说:“你一定要学会珍惜生命,生命是上天赐给我们的。”这时,玫瑰说起了自己不幸的身世……
医院打过电话给海军,通知比尔回来照看她们母女。比尔告诉玫瑰,他的母亲搬走了,并让玫瑰回到他家,如果她愿意的话。于是,他们一家又一次来到了比尔的家中。
几日之后,比尔又去出海,玫瑰貌似又病发了。她说每次比尔把他们带回来就丢下不管了。还说屋子里满是老太婆的味道。说他们根本就不该来澳洲,说香港的老板打电话说想她,人们都在问玫瑰在哪里……
这次弟弟发火了,他说:“我不想回到香港,你回香港去,我恨你!走开!”玫瑰对弟弟说:“别担心,妈妈会把一切都安排妥当的。”那晚,弟弟起床,看见小屋里亮着灯,过去一看,发现妈妈吊死在屋里。
姐弟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妈妈放下来,医院,最终还是没有抢救过来。比尔提前退役,回来照顾他们,不幸的是,3年后,年8月16,比尔心脏病发作,也离开了他们。
后来,姐姐阿梅留在墨尔本,取得心理学学位,当上了学校心理辅导员。弟弟17岁去了堪培拉,攻读文学和哲学,成为了一名作家……
初看电影《意》,观众可能会对陈冲饰演的洪玫瑰心生厌恶,觉得这个女人不可理喻,生在福中不知福,还到处“沾花惹草”,从一个男人换到另一个男人那里。
玫瑰的子女也一直在尝试理解他们的母亲,成为作家的汤姆说,“我写了一遍又一遍,想理解她和她做的每一件事”。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来理解玫瑰这个角色呢?如果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对玫瑰这个角色进行临床诊断,她很可能是一名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
理解边缘型人格障碍
什么是边缘型人格障碍呢?边缘型人格障碍(BPD)是最常见的人格障碍之一,在各种文化中均存在,其发病率约为2%~3%。
其特征是患者的情绪与人际关系极不稳定,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害怕被人抛弃;他们通常过着一种混乱的生活,这些人对自己的评价也很低,还会经常感到生活没有意义,并且有很大的自杀危险性,如割伤、烧伤自己、服用药物或采取其他办法自杀。这些病人中大概有6%的人会自杀成功。
心理学家莫瑞认为边缘型人格障碍涉及了四个核心的要素:
1.难以建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性。边缘型人格障碍具有极不稳定的自我感,非常依赖他们与他人的关系来获得对自己的认同感。因此,当他们独自一人时就会很难过,当一份亲密的关系破裂时他们感到难以承受。
2.不信任感。边缘型人格在依赖于他人的同时,也对他人进行猜疑,而且预期自己会被他们抛弃或受到他们伤害。依赖性和不信任的结合,使得边缘型人格对他人的感情极其矛盾。现在非常崇拜某个人,下一刻可能会转而攻击他。
3.冲动的、自我毁灭性的行为。边缘型人格的行为通常都是冲动的、不可预测的。当他们想要控制某种东西时,他们会采取自我毁灭性的行为,如吸毒、飞车、打架和滥交。他们还经常会以自杀威胁他人。
4.难以控制的愤怒以及其他情绪。这是边缘型人格的一个突出的特征。他们持续地存在于情绪危机中,主要是愤怒和悲伤这两种情绪。
边缘型人格障碍是如何形成的呢?边缘型人格障碍似乎在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家族中更容易出现,其与心境障碍也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尽管患者可能遗传了某些心理特性(比如冲动性),但是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很多人认为边缘型人格可能与早期的心理创伤有关,特别是虐待和性虐待。
许多研究表明,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比其他精神疾病患者更多报告遭到虐待。那些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且存在准自杀行为的女性中,76%曾报告童年时期遭受过性虐待,并且有过强烈的自杀念头。另一项研究指出,91%的边缘型人格障碍报告遭受虐待,92%的患者认为自己在18岁以前被忽视。
尽管我们无法肯定这些虐待和忽视一点导致了日后的边缘型人格,但如果真是如此的话,倒可以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边缘人格障碍,因为女孩受到虐待的几率比男孩要高2~3倍。
也有心理学家提出,边缘型人格障碍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这两者都有情绪、冲动控制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困难。
甚至有人提出,心理咨询室中的边缘型人格障碍,实际上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在女性身上的一种表现形式,只不过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更加哪里的医院治白癜风好白癜风医院为您一查到底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zl/24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