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世界感与自体感

世界感是主体对他者的整体性的和总体性的感受。

我们对世界的整体感受,会影响到我们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也相应地影响到我们对世界的局部的感受和对待他者的态度。例如,焦虑性人格和强迫性人格者的眼中的世界是风险重重的。

自恋性、强迫性人格者都可能因为自己性格中的一些特质,而为自己造就出与这个性格像对应的世界。

世界塑造了人,而人又反过来创造除了那个曾经塑造了他的世界。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格乃是在很大程度上被气质所制约。人天生的气质和他早期经历之间的互动,才是人格形成的完整原因。然而,把一个内向的孩子培养成典型外向的人难乎其难。所以,即使人格障碍这种,应该避免一种把问题完全归因于环境的不利影响的倾向,而没有看到个体自身独特气质冲动的作用。

人类似乎有两套世界感,主观化的世界和理性客观化的世界。

自体的存在感:一个人对自体的积极评价,也会导致他积极地看待自己生存的世界,从而产生积极的世界感。(积极——积极)

02

亲和动机与共生感

与照顾者经历了正常的自闭——正常的共生——分离一体化

强迫性人格者的亲和动机往往停留在共生阶段或分离一体化的初期。

比如,一个强迫性人格倾向的女士T,敏感抑郁,母亲也是如此,但是在大学后,每次母亲打来电话抱怨生活的不如意,她都会觉得情绪不好。母亲会让她警惕,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

T和母亲保持着情绪上的共生,母亲不开心,她也应该不开心,如果开心,那就是忘恩负义。

这些孩子天然的具有与父母共情的能力。她觉得母亲是唯一关心她的人。

而她所需要的,就是忘恩负义的能力。

患上神经症、情感障碍的青少年,往往会一改叛逆的性格,对父母格外依恋,但其实这些父母又是他们的致病源头。从严厉苛刻转变为极力呵护,对孩子的过度关心,同样是一种焦虑感,而他们会把这种焦虑感传导给孩子。

T还包含着低冲突性,她难以忍受人际冲突,尽量附和对方,这样就阻碍了个性化和独立性的发展。

总之,共生动机是一种强烈的热动机,包括与他人一致的同一感,与他人不冲突的和谐感,与情绪互惠的互利感

03

竞争动机、成就动机与优越感、荣誉感

竞争动机也是一种。就人类进化形成的早期情境来说,是充满了竞争的,这就使得竞争动机被塑造为人类动机最强烈的。

优越感

优越感是一种感受,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绝对优越的事物。几乎每个民族都认为自己比其他民族优秀。

优越感的产生与理性的思考无关。人类几乎不会承认自己是生命进化中临时的一环而已,总认为自己这个物种的优越是不言而喻的。

换言之,优越感仍然是支配人类生活的一种古老的思维方式。

荣誉感

来自他人的尊重、赞许和认可

04

人际自体保护动机与耻感

只有当一个人意识到自体与他者是有分别的,并且感觉自体在他者眼中是消极的,才可能产生耻感。仅仅意识到他人正在消极地看待他,并不一定产生耻感。

他人对自己的消极看待,自己对自己的消极看待,两者缺一不可。

批评、羞辱无疑是耻感的诱发因素。

当孩子在特定的敏感期而未能自然地经历这个时期的相应感受,可能终其一生也难以学会对某类行为的耻感。

耻感是建立在自我否定的态度之上的,一个习惯于自我否定的人,也就容易被激发耻感。

性、疯癫与耻感

对于孩子的性成熟,父母们的焦虑多于欣喜。

我们的文化教给我们,性行为是羞耻的,但这种推断缺少证据、也自相矛盾。人类对像行为的耻感应该是天生的。

人类在性行为方面的回避倾向与暴力行为的炫耀倾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zl/2623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