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媒9月27日消息,日本著名女演员竹内结子去世,享年四十岁。警方在其位于东京都内的家中发现了尸体。由于有自杀的可能性,警视厅正在慎重调查,此前自杀的演员还有三浦春马。

最近演员频繁去世,让全世界开始意识到自杀的传染性。

大多数人听到自杀消息的反应是悲伤,然而有些人的反应则是会去尝试自杀,而且往往使用的就是他们听到的自杀事件里的方式。

据Gould之前的研究报告,在一起自杀事件被媒体广泛传播后的9天之内,自杀现象会增多,而近期越来越多的综述研究也发现自杀行为和暴露于自杀有关的媒体信息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自杀的群体发作,在青少年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大约有5%的青少年自杀案例源于模仿。

为什么会有人模仿别人的自杀行为呢?

这是因为自杀在媒体的宣传中往往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出名的演员或者有名的人因为无法承受巨大的压力而自杀了,在朋友和同伴之间是很痛苦的,可是媒体经常过分渲染死者自杀所用的方法,从而为一些潜在的自杀行为者提供了指导。

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并没有在意“媒体诱导”所导致的伤害性。

我在司法局社区矫正中心,就多次遇到自杀未遂造成的肢体瘫痪、脑损伤或者其它悲剧性的后果,这些自杀往往很难公诸于世,出于保密,咨询师也很难在公开场合公布这些心理障碍相关的情况报道,也是怕这些自杀的过程和细节公开以后,给其它人造成不良影响。

为了预防这些惨剧,通常我们会对这些自杀和即将要实施自杀的群体进行干预,基本涵盖我们日常的工作状态之中,也是十分辛苦的过程。

关于自杀,EdwardShneidman是研究自杀风险因素的先驱,他和其他专家研究个体对自杀易感的环境和事件的方法,叫做psychologicalautopsy,心理尸检。这也是我平时工作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是指对于了解自杀者在死前一段时间内的思想和行为的朋友和家庭进行广泛调查,从而勾勒出自杀者在自杀前的心理轮廓。

通常自杀的风险因素有以下几个部分:

1、家族史。通过实际工作表明,如果家族中有一个成员自杀,那么其它成员的自杀风险也比较高。如果其本身存在心境障碍等症状,那么自杀的比例还会增加。

这个好理解,因为自杀的大部分人都会有抑郁等相关障碍,而抑郁通常会有生理方面的因素,遗传的概率也比较大,会存在家族聚发现象。

自杀行为与生物学因素的影响是比较小的,现在尚未有具体的研究表明,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只是自杀的行为可能与家族的影响相关,譬如目睹亲人自杀以后,患了PTSD,此后多次会有自杀的行为发生,这种因素会导致自杀行为的风险。

2、生理因素。据生物学家研究,低水平的5-羟色胺和自杀行为以及暴力性的自杀尝试有关,极低水平的5-羟色胺可能会导致对冲动行为的易感性,从而可能影响着自杀这种冲动的行为。

3、心理障碍。80%的自杀者,都存在着心理障碍,尤其是心境障碍、物质滥用或者冲动控制障碍,特别是心境障碍,常常和自杀联系在一起,而且很可能是自杀的原因。

不过,许多科学家的研究证明,很多患有心境障碍的人并没有尝试自杀,与此同时,很多没有心境障碍的人却实施了自杀。因此,抑郁和自杀之间虽然有密切的关系,但仍然是相对独立的,进一步审视心境障碍和自杀的关系后发现,抑郁情绪的绝望感,可以预测患有除抑郁之外其他心理健康问题的个体自杀行为。

而在“自杀的人际理论”里也提出了一种解释:感到自己是别人的负担以及归属感减弱,可以作为绝望和随之而来的自杀行为的有力预测指标。

除了抑郁,像BPD边缘性人格障碍等比较特殊的障碍里面,也经常会做出一些要自杀的冲动性的姿态以操纵他人,并不是真正想要自杀,但是约有10%的人会误杀自己。如果BPD和抑郁障碍同时发生的话,将是致命的。

4、应激生活事件。对自杀来说,最重要的风险因素可能是带来严重羞辱、创伤的应激事件,这个最为常见。

我就曾经遇到过许多案例,譬如家人车祸或者飞机坠毁意外去世等导致个体存在万念俱灰的想法,由于亲人全部不在身边,感觉生活全无希望,做出诀别于世的决定。

而像地震、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所带来的的自然灾害的应激,也会增加自杀的可能性,自杀率明显呈上升趋势。

尽管现在心理学界已经界定了不少重要的风险因素,但预测自杀仍然是十分困难的,一些没有推动性的因素的人会毫无征兆地自杀,而许多人生活在难以想象的压力和疾病之下,缺乏社会支持的人,也会有这方面的行为。

现在,尚不清楚自杀究竟是否会像疾病那样“传染”,但朋友自杀或者重大应激带来的压力,显然会对一些本来就有心理障碍的个体造成影响,这种是会发生的。

这就需要我们平时要多关心身边的亲朋好友,尤其要注意近期是否有遭遇重大的应激生活事件所导致的自杀情绪,假如有人在你身边多次强调“我不想活了”、“我觉得人生毫无意义”、“我想要离开这个世界”,请给予支持与关怀。

这不是矫揉造作,而是个体真实的情感体验,一份关心、一份温暖的问候,就能够挽回和帮助一个想要自杀的人。

简介

王明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贵州乐达源心理咨询中心,壹心理问答专栏签约作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zl/2660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