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anaDiamond

自恋-边缘共病人格障碍的移情焦点治疗作者:

DianaDiamond,Ph.D.FrankE.Yeomans,M.D.

BarryStern,Ph.D.KennethN.Levy,Ph.D

SusanneH?rz,Ph.D.StephanDoering,M.D.

MelittaFischer-Kern,Ph.D.JillDelaney,M.S.W.

JohnF.Clarkin,Ph.D.

翻译:段锦矿

第一作者简介:

DianaDiamond博士是纽约城市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项目教授,康奈尔大学威尔医学院精神病学副教授。她毕业于纽约大学精神分析博士后项目,毕业于IPTAR高级培训和组织咨询培训项目。她是美国心理协会的成员,也是美国心理协会第39分部(精神分析)的理事会成员。

她撰写或编辑了许多书籍,包括最近的《依恋与性》。她目前的研究包括:病理自恋和边缘障碍共病患者的治疗过程和结果,以及在接受TFP治疗一年后,边缘患者自我表征和重要他人表征的改变。

译者简介:

段锦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广州帛石咨询中心专职咨询师,广东省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委员,心理动力学取向客体关系流派。psyByond入驻咨询师。心理学翻译工作者,万千心理签约译者。培训经历包括:4年4期中英克莱因学派培训,5年5期中欧精神分析培训,2年制移情焦点治疗(TFP)国际认证培训和督导(督导师为OttoKernberg和CatherineHaran)。

摘要:

我们治疗边缘-自恋共病人格障碍患者(NPD/BPD)的临床经验表明,这类患者属于人格障碍谱系中较难治疗的人群。在这篇文章中,基于我们对自恋-边缘共病人格障碍(NPD/BPD)患者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数据,我们提出了对移情焦点治疗(TFP)的改进。我们简要回顾了关于严重自恋病理的客体关系理论,以及最近在依恋和心智化相关概念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自恋障碍。

两个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结果证明了TFP的有效性和效力。来自两个随机临床试验(RCT)的数据用于研究自恋-边缘共病患者(NPD/BPD)亚组的特征。本文介绍了自恋-边缘共病患者(NPD/BPD)的依恋状态、心智化能力和人格组织水平,并与无自恋病理的边缘患者(BPD)进行了比较。我们将讨论观察到的组间差异的临床意义,重点是TFP技术的改进。为了说明自恋患者在治疗的每个阶段对实施TFP的具体挑战,我们提供了临床病例资料。

正文:

在过去的20年里,威尔康奈尔医学院人格障碍研究所(PDI)的一群精神分析取向的临床医生和临床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为严重人格障碍患者开发一种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即移情焦点治疗(TFP)。TFP的策略和技术,以及它在当代客体关系理论中的理论基础,已经在一系列治疗手册中进行了系统的描述(Yeomans、Clarkin和Kernberg,;Clarkin、Yeomans和Kernberg,;Caligor、Kernberg和Clarkin,)。

现在有确凿的证据表明,TFP对于患者在症状(如抑郁和焦虑症状、自杀、服务利用率)、人格组织方面有显著的临床改善,后者包括心智化方面的改善(即根据意向心理状态对行为进行反思的能力;Fonagy等人),以及更整合的自我概念和重要他人概念(Clarkin,Foelsch,Levy,etal.,;Clarkinetal.,4;Levy,Meehan,etal.,;Doeringetal.,;Levyetal.,准备中)。尽管我们小组先前的工作主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zl/2656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