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医院 >> 心理学上的解离状态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可以这样想象,人心灵比成一个雕塑(或者镜子)遇到创伤就是被打碎了,碎成碎片。那些碎片化的部分彼此并不知道游离在主人格周围,有时候冒出。
用情感描述可以是,太难受、太劳顿、太疲惫、撕扯着,痛苦、淹没……第一个反应是压抑。压抑痛苦,快乐也出不来。压抑活动动力,爱意、恨意……攻击朝内对自己,抑郁。
(这样讲比较粗暴简单,大致就是这样的,有很多个人具体化描述)
遇到创伤人就会解离。
情感隔离最初都是隔离那些难以承受的,(想象碎片化)然后压抑不去接触就隔离(也可能创伤大了是潜抑,就是自己都不知道痛苦就潜抑在潜意识;而压抑是隐约感受到痛苦难受不对压抑下去,意识化层分多点)隔离。
最严重解离症,可以考虑现在新的精神病学诊断手册描述的DID解离性人格障碍。(这些都可以看看电影找到更直观描述解答)
以下来源台湾周励志老师讲心智化导向课程中的描述:(Dissociation)现象其实很常见,从做白日梦、恍惚之间忘了我是谁、是曾相识、恍若隔世、到临床工作常见的解离性失忆、多重人格障碍等,而且也常出现在其它精神疾病中,包括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病、双向心境障碍、强迫症等等。所以,可用来描述层面性(dimensional)的一种适应程度差异,或者精神病理的一个范畴(categorical)型态。不过,比起正常的心理生物功能(psychobiologicalcapacities)失调,如,日常遗忘、耽于幻想、不知所措等,病理的解离症状通常较为扩散(pervasive)、突兀、及令人挫折。
解离是指一或多种正常、主观的完整心理生物功能的瓦解(disruption)或/及中断(discontinuity)。所指的心理功能至少包括,记忆、身份(identity)、意识、知觉、和运动控制等。Spiegel等人将之略分为因创伤性或压制性(overwhelming)经验所导致的较为急性型,及,如解离性身份障碍(DissociativeIdentityDisorder)等的终身表现型。临床上来说,解离症状也可能出现在与创伤或受压制无关的状况中。
解离症状有两个特征:
一、不请自来、令人不悦地侵扰到觉察(awareness)及行为,同时伴随主观经验连续性的中断,也可说是正性(positive)解离症状,像,情境再现(flashback)或新的身份等。
二、无法提取信息或掌控心智功能,或可说是负性(negative)解离症状,例如,失忆、自我感丧失等。
从文献上来看,解离曾被学者用来描述人心的不同面向:
一、用来描述注意力被分散或受吸引下的一种正常现象,例如,被催眠或在宗教狂热中;
二、用来描述全人口中的一种心理生物(psychobiological)特质;
三、用来描述一种内心的(intrapsychic)防卫机制,是一种分离(detachment)或隔离( 风雨交加的夜晚,11个人先后被迫困守在一家破旧的汽车旅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人死去,而死者的身边总能找到下一个死者的房门号码。于是大家聚集在一起分析彼此的共同点,震惊地发现,所有人都是同年同月同日所生。究竟凶手是其中的哪一个,或者凶手另有其人?
心理学看点: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旧称MPD,多重人格障碍。DID身份识别障碍多重人格
下面这部的,如果说这些年国际上心理学的进步就是从极端病态犯罪角度,理解到正常的痛苦的人是怎样适应生活(积极心理学)
解离——一场真实的灵魂与躯体对立林奕含——这位美丽灵透的女作家在年4月27号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我看过她的书以及她所有的采访视频,我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样喜爱她,佩服她,并为她惋惜。今天我想谈一谈她所经历过的一种病症,就当做是以一种微不足道的方式纪念她吧。
b站上有一段林奕含在自己的婚礼上的讲话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