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医院 >> 躯体化障碍的识别与处理
躯体化障碍的识别与处理
躯体化障碍的识别与处理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在以不同形式表达她们的存在和存在的艰辛,生病也是一种表达方式。
我们知道有身体的疾病,也有心理的疾病,身体疾病可引起心理的反应,心理的疾病也可以引起身体的反应,二者是相互影响的。
那么有一些躯体症状并没有器质性的病变,它们主要是由心理情绪问题引起,或者说心理情绪问题用躯体症状来表达,这就是所谓躯体化的问题。
躯体化一词是本世纪初Stekel创用的,当时是指“根深蒂固”的神经症借以引起躯体性失调的那种假设过程。
后来Katon等描述为躯体化是借以躯体症状表达精神不适的一种现象,主要是由于社会文化背景即社会人际关系造成的,是表达与应付社会和个人烦恼的手段。
Lipowski也称它是个体在心理应激反应下,一种体验和表达躯体不适和症状的倾向,这种躯体不适和症状不能用病理发现来证实。
Kleinman认为躯体化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的演化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用躯体症状来表达和解释个人和人际间的种种问题,且体验成为躯体症状。
换言之,诉说的是躯体症状,表达的则是社会心理方面的问题。
躯体化障碍(somatizationdisorder),又称Briquet综合征,是一种以持久的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一组神经症。
患者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有时患者确实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但其严重程度并不足以解释患者的痛苦与焦虑。对患者来说,即使症状与应激性生活事件或心理冲突密切相关,他们也拒绝探讨心理病因的可能。
躯体化障碍是躯体形式障碍中的一种疾病。
该病表现为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和器官,常为慢性波动性病程。多伴有社会、人际或家庭行为方面的严重障碍。起病往往在成年早期,女性多于男性。
从临床上看,躯体化障碍是躯体形式障碍中的一种临床类型,躯体形式障碍还包括疑病性神经症、躯体形式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和持续的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等临床类型。
其主要特征是患者反复陈述躯体不适症状,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无视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不管医生关于其症状并无躯体疾病基础的再三保证。
躯体症状的出现和持续出现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难或冲突密切相关,患者时常拒绝探讨心理病因,认为其疾病是躯体性的,要求进一步检查。由于结果常使患者失望,易引起医患关系问题。
躯体化有以下特点:
①诉说躯体不适与躯体症状;
②没有相应的躯体疾病证据;
③认知上患者归答于身体患病;
④行为上患者求助于内外科;
⑤患者对应激的独特反应形式。
躯体化障碍的
1.遗传
躯体化障碍的发病原因还不为人知,但无疑它是一种具有家族聚集性的障碍。
在一些研究中,大约20%的躯体化障碍患者的女性一级亲属也符合躯体化障碍的诊断。这种家族聚集性可以受到遗传、环境因素或两者共同的影响。
2.个性特征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女性躯体化障碍患者具有共同的病因,并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之间存在关联,而对男性患者而言,躯体化障碍则更多地和焦虑障碍存在关联。
3.神经生理
躯体化障碍患者的双侧额叶存在对称性的功能障碍。非优势半球前部的功能障碍比后部的严重。躯体化障碍患者优势大脑半球的功能障碍比健康对照和抑郁障碍患者的严重。
4.心理社会因素
信息处理方法的缺陷可能形成躯体化障碍患者及其生物学亲属以躯体不适为突出的主诉,症状无明确定位和病理性葵述。
有学者提出了躯体化障碍患者的社交模型理论,即患者在家庭中把症状的躯体化作为表达情感(如痛苦)的一种方式,期望从家庭中的核心成员那儿寻求支持和关心。
躯体化障碍在亚洲人种身上多见,因为我们从小教育和家庭环境,并不鼓励我们正当地去表达自己的情绪。
谦虚隐忍是美德,太过张扬的自我表现是见者皱眉的。很多有躯体障碍的焦虑症患者,平时并不觉得自己压力大,但会浑身说不出的不舒服,其实这是情绪通过身体的一种体现。
由于我们并不适应情绪化表达自己,所以很多时候,只有身体不舒服,才是被允许的表达自己不开心的理由——试想一下,和父母或老人吵架,对方表示气急,是不是往往捂胸口或抱头皱眉做不舒服状?“你让我感到失望,你让我感到愤怒”这种话,是不是听起来很翻译腔,似乎只有在外国电视剧里会出现?
很多心理学研究都有提到,亚洲人表达情绪唯一的合理合法性就是通过躯体症状表达情绪反应。
而假如我们无法辨别情绪和真正身体症状的区别,就会对这种躯体化的情绪产生恐慌。
越是对此焦虑,越是陷入焦虑的循环。寻医问药收效甚微,因为这是心结。我们如若目光透彻,在人类社会中到处可以看到潜意识的外貌,潜意识的作为,潜意识的“言语”。
疾病不过是潜意识
表现自己意志的一个方面。
各种各样的疾病都是潜意识的作为,
都是潜意识的作品。
(1)躯体化症状是一种退行性行为:
精神分析认为,婴幼期由于心理结构尚未充分发展,不能在语言上进行交流,个体对外界的刺激主要在躯体水平上做出反应。
那么遇到焦虑、恐惧时,个体会形成原始的躯体反应模式这种反应我们可以理解为儿童的躯体行为语言,好的母亲能很好地理解婴幼的躯体语言并给予恰到好处的满足,但若婴幼儿的焦虑、紧张以及需要,长期和严重地没有得到理解和满足,那么躯体的不适和糟糕的感受会积存下来,虽然随着儿童长大语言得到发育,但那种前语言期的感受也只能永远留存在潜意识里,在遇到挫折和压力时,遇到困境时,早先的那种躯体反应就会重现,使患者感受到一种非理智的、神经质的躯体不适和焦虑,而且会促使去找原因,产生疑心和妄想。
Freud把这一过程叫做“再躯体化”,它是一个退化过程,即退回到发展的早期阶段。
正是在这点上,Kleinmam认为躯体化也许是一种原发性障碍,症状本身就是一种妄想,或是一种隐匿性障碍,部分病例可能是其人格特征。
所以我们说患者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个人和社会烦恼或精神症状转化成了躯体症状也许并不确切,它不是简单的情绪转化成躯体症状,而是早年替抑下来的“器官语言”的激活和重现,儿童前语言期的躯体不适感和幻想,是后来形成躯体化症状的基础。
(2)躯体化症状是潜意识愿望被压抑的产物:
精神分析学说把躯体化形成看作是一种潜意识过程,借此一个人将自己的内心矛盾或冲突转换成内脏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从而摆脱自我的困境。如用躯体化症状置换内心不愉快的心情,减轻由某种原因造成的自罪感,表达某种想法和情绪等,所以患者用躯体化症状是为了达到压制潜意识的心理目的。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几个例子
来加以理解:
例:
弗洛伊德的友人、神经病学家布富尔曾用催眠术治疗过一个年轻妇女,名叫安娜,在她护理病情危重的父亲时,发生了多种驱体化症状及精神症状:挛缩、瘫痪、神经质咳嗽、幻觉及意识模糊状态,在催眠状态中医生让患者回忆与她症状有关的、被遗忘的事件和幻想,患者在回忆中伴有强烈的情绪爆发,然后症状就消失了。
在这一案例里,与安娜病情有关的幻想,显露了她指向父亲的性的渴望,这种渴望在她照料父亲的亲密境况里被调动起来,按照精神分析观点,儿童在四、五岁期间,指向双亲的性愿望是儿童发育正常过程的一部分,即所谓的俄底浦斯情结,但这个期间的儿童式的性愿望也充满被陶期的恐惧,所以随着成长,儿童必须把这种指向异性父母的性欲压抑下去,到青春期时转向其他异性。
但因为某些原因,如父母的性诱惑会造成儿童对父母的性欲固着。进入青春期后会被重新唤起,在安娜的那个年代,当时的中欧文化存在对性的严厉禁锢,所以安娜产生了严重的乱伦恐惧和负罪感,她必须把这种伤风败俗的性冲动及伴随的恐惧和负罪感“压抑”下去,结果导致了“童症性神经症”,患者的躯体化症状正是为了达到掩盖强烈的性冲动和压制恐惧情绪的目的,当然这一切都是在潜意识里发生的。
(3)躯体化症状是为了得到继发性获益:
一个妈妈带着10岁的孩子来看心理医生。妈妈说,最近半年来,孩子经常喊头晕、头痛,家长带着他看了许多医生,做了很多检查,没有发现任何问题,无奈之下,只好求助于心理医生。医生在仔细询问了孩子及其家庭的情况后明白了原因。
原来,半年前,孩子的父母离异,孩子被判给了母亲。孩子和父亲关系一直很好,在父母离异后,孩子要隔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见上父亲一面。但自从孩子头痛发作后,父亲每次都会很关心地跑过来,医院检查,然后再陪他玩。
心理医生经过分析认为:
孩子偶尔的头痛使他无意中获得了好处,得到父亲的关爱,而父亲的行为又在无意中强化了孩子的症状,孩子便有意无意地借着躯体症状,来唤起父亲的注意,经过心理医生的悉心指导,孩子的症状很快就消失了。
有意无意地借着症状获得好处,是我们人类在社会生存中获得的聪明之举,通过疾病达到不上学、不上班,获许病退,得到劳保,避免指责和批评,免除某种责任和义务,寻求别人注意和同情等,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些并非患者完全的有意伪装,但却是在有意无意中玩着这种游戏。
像玩物丧志一样,沉迷于这种游戏的后果造成不能自拔,以至于自我哀怜、怨天尤人,使个人发展受阻,发展受阻的结果使个体更加固着在玩病游戏上,那么看医生及检查和治疗就会成为他重要的工作。也就是说最先只是获得点好处,后来则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疑病当中去了。
森田疗法强调的不放弃生活工作,顺其自然的去做,正是为了破除这种魔法游戏、回到现实人生中来,那么治疗也就在其中了。
由于社会文化所决定的行为准则鼓励躯体症状的表达,并能得到同情和理解,而诉说情绪烦恼常得不到倾听和支持,甚至被视为软弱无能,从而使患者发明大量的躯体化症状以达到“继发性获益”。
所以躯体化成为患者对付心理,
社会各方面困难处境及
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应对方式。
1.疾病使一个与社会隔离的人得到了一个帮助的社会支持系统。
2.患者的这一角色使之在职业、社会或角色上的失败得到合理化的解释。
3.疾病可以是获得照顾的手段。
4.疾病可作为控制他人或社会环境的能量来源。
5.躯体症状可以用来作为一种表达方式或寻求帮助的呼喊。
6.某种精神疾病(如重型抑郁或惊恐障碍)的躯体症状可能被误诊为躯体疾病。
7.由于躯体疾病相对精神疾病而言很少被歧视,故许多患者宁愿把精神疾病归到躯体的因素中。
8.一些人可能对躯体症状高度敏感且加以夸大,这种高敏感性常常并发有诸多如抑郁和焦虑的情绪有关。
9.躯体症状可能会表现为孩童时学习到的行为,因为一些父母对患病的孩子会给予更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zl/27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