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给所有女性读者送上迟到的三八节祝福。为什么迟到,后文有解释。

每年三八节,我都会稍微回顾一下近期关于女性的言论。虽然每年都有很多坏消息,但我很高兴看到每年都有很多女性在觉醒、在学习、在思考。

本文想站在动力心理学(精神分析)的角度,和大家讨论几个耳熟能详的概念。

我见过的很多人在拿它们当口号指引人生时,陷入过误区。它们是:独立、自由、平等、奋斗、快乐。

之后,我想补充三个也许不那么被重视的概念:生存、安全、成长。

TheLanternFestival

先要说明一个大背景的转换: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对应不同的心灵困境和解决之道,而年很可能是一个分水岭,正把我们带入另一个时代。

01

独立。

“独立-依赖”这组概念,并不对应心理上的“健康-不健康”,它作为一种人际风格,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生存环境。

如果你生活在现代化大都市、有一技傍身且小富即安,那么独立是一种舒适的选择,也并不难实现。而如果你所处的生存环境较为艰难,或者你想做的事情正好超出了你个人的能力,那么找到队友或亲人相互依赖,是很自然的选择。

我所见到的很多人,在年轻时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无法做到经济和情感上的双重独立,一些亲密关系就是以此为基础:一方在经济上依赖对方,同时在情感上被对方依赖。如果亲密关系中没有别的问题,有时他们过得挺好的。

问题并不在于依赖本身,而在于依赖的不对等(一方依赖另一方更多),或者因依赖而受制于对方(就像“药物依赖”这个词所指的意思一样)。

而经济和情感的双重独立,作为一面旗帜,有时对女性来说过于沉重,会让她们对自身真正的问题产生误解。有的人认为独立就是在各个方面自给自足,不需要任何人——如果这就是独立,好吧,很多回避型依恋和分裂样人格早就做到了。

有的人无法建立大致对等的健康依赖关系,可能是因为无法拒绝他人、无法提出自己的要求、无法表达不满,或无法建设性地解决关系中的冲突。过分地强调独立,可能会让他们忽视自身问题,一门心思埋头赚钱,最顺利的情况下成为一名内心孤独的成功人士。

02

自由。

自由是个最难讨论的概念,从车厘子到鞋子包包到房子车子到海天盛筵到可以自由地追随良心而不必妥协,每个人想要的自由五花八门,连很多恋童癖都想要他们的自由。

自由当然应该以不伤害他人为前提,但伤害仍然要区分因你而起的伤害和不因你而起的伤害。

中国式人际关系的吊诡之处在于,当你决定辍学、辞职,或选择LGBT生活时,你的亲人就说你伤害了他们;当你在朋友圈里晒自己有这有那夫妻恩爱家庭美满时,你又“伤害”了很多生活不尽如意的亲朋好友。

切记这不是你的问题。

追求自由,本质上是一个和限制自己的各种人与事物相遇和较量的过程。一个追求自由的励志故事,讲述的当然不是主人公拼命赚钱达到“财务自由”,周游世界、大吃大喝、买了很多套房还换了好几次国籍,而是他怎样克服内心的恐惧,排除艰难,扩大了自己行动的可能性。

到了这时,自由就变成了选择和对后果的承担。年轻时的我喜欢说“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但现在我已步入中年,认为自由是宝贵的(有价码的)。

所以人很难拥有自己想要的全部自由,需要有所选择:如果你希望80岁时拥有不用别人扶可以自己上厕所的自由,也许就得在20岁时放弃大冷天不穿秋裤的自由。而你如果在没有家底的情况下希望20岁时拥有想买啥就买啥的自由,也许退休前就得老老实实打工还债,失去了说走就走的自由。

精神分析追求和允诺的,是一种内在自由——自由联想——不论想到什么,你都可以自由自在地想下去。既无恐惧和评判,也无自我设限。内在的自由,常常是人追求外在自由的真正支撑。

最后,自由不是失控。我有幸见到过一些所谓“艺术家”,日子过得像跌跌撞撞的醉汉,却硬说自己走路的姿态很“自由”。好吧,你说是就是。

03

平等。

我一向觉得,讲男女平等的理论,如果能运用在夫妻之间圆满地解决冲突,那一定是好理论。

伴侣咨询中,围绕平等而起的一地鸡毛,绝不亚于网上的性别对立。夫妻之间怎样才算平等呢?同样一周工作40小时,丈夫挣2万,妻子挣8千,双方还应该平摊家务吗?丈夫要花钱请人来做自己那一份行不行呢?妻子说两人应该付出同样时长的劳动,丈夫说那我十年寒窗是为了啥?我结个婚平白无故降低生活质量是图个啥?妻子说可你得到了稳定的性生活啊!丈夫说难道都是为了我你一点不爽吗?妻子说那肯定没你爽啊!丈夫说你要觉得吃亏我去外面找女人不麻烦你了行不行?

亲密关系中,“平等”这杆大旗本身常常无法带来平等,而是带来关于什么是平等的没完没了的争论。真正带来平等的,常常是对等的同理心、沟通和责任感。

当双方都能对等地体谅对方,积极沟通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时,他们都会获得一种“平等感”,甚至根本不会去思考“是否平等”这样的问题。

和具体的人相遇时,不必着急争论两性平等,可以先对对方的同理心、沟通诚意和责任感进行评估,如果不是一个适合谈平等的人,不一定要浪费精力卷入争论。

04

奋斗。

不论这个词被说得多好听,在实际操作层面,相当多的奋斗其实就是逼迫自己。

相比男性的身体,女性的身体对这种逼迫更为敏感。把自己逼伤了的男人,也许某天毫无征兆地猝死在工位上,逼迫自己的女人则很少会猝死,因为她们的身体很早就发出求救信号或者开始罢工:月经不调、情绪暴躁、子宫肌瘤、乳腺增生……她们会体验到更多痛苦,也能更早悬崖勒马。

女性不必去走男性走过的弯路,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更重要。

我也不想做奋斗逼,所以这篇本该3月8日蹭热点发的文章,拖到了今天。

05

快乐。

快乐同样不是精神分析的追求。“自由联想”是理想内在的水上部分,它的水下部分则是“自由地体验一切感受”,其中当然包括各式各样的痛苦。

快乐当然也很重要,一定剂量的快乐,能让人觉得生活是值得过下去的。但“快乐”这个概念在公共空间里常常是被污染的。

女人的快乐来自哪里呢?广告告诉我们的可能是妆容精致去参加舞会艳压全场,但很多女人最快乐的也许就是每个月大姨妈结束的那天。

快乐远没有自由那么昂贵,但商业文化给了我们一个暗示:廉价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在被人不断叨念“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之后,一些原本可以在自行车上笑的女性都笑不出来了。

快乐无尊卑,自己开心就好。

下面要说的3个概念,是前面5个概念的前提和基础——这点常常被忽视,导致很多人对一些女性“恨铁不成钢”。

1、生存。

如果一个女性一无所长,没什么资源,没受过多少教育,所处地域又对单身女性极不友好,连块农地都不给,那么,抓紧适婚年龄找个靠谱的男人嫁了一辈子相夫教子,其实是种不错的人生规划。

虽然这类故事常常让女性主义者扼腕叹息,但从当事人的角度看,生存的确是其他一切可能的基础。

2、安全。

一部分二婚女嫁给了好吃懒做的男人,当上了所谓的“婚驴”并乐在其中。为什么呢?也许仅仅因为前夫家暴而现任从不动手。这种女性也会让很多姑娘们嗤之以鼻,不过说句公道话:追求幸福的道路永无尽头,每往前一步都是值得喝彩的。

女性有时就是如此卑微,但克服这种卑微感只能慢慢来,不能拔苗助长。

3、成长。

男人有时会讥笑女人像小孩。很多女人的确就是小孩——成长所需的各种资源都聚拢到男孩那边,女性心理上难以长大不也很正常吗?

在我看来,成长是仅次于生存和安全之后的需求,优先级别是超过什么独立、自由之类的。

典型的例子是,一些家庭主妇在受到丈夫的持续伤害后,由于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只能忍气吞声继续维持这段婚姻。遇到这类求助,要她追求独立、自由、平等就太奢侈了,热心网友不妨建议她从做心理咨询和攒私房钱开始吧。

解决个人问题,很少有固定不变的对错好坏,重要的是认清自己所处的阶段和需求,做出适合当下的选择。

知识专栏

第七节——心理识别施虐型人格障碍,以及识别人格障碍的方式

李焕英,你的观众是不是对母爱有什么误解?

苛责受害者,到底是种什么心理?

新书后记|一本书了解抑郁,老奶奶也能看懂的心理书(附部分章节试读)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zl/2779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