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常识 >> 拯救格格从深度忧郁中,走出来的女人
拯救格格。从深度忧郁中,走出来的女人……
文
赵阿贞
格格的童年,生活在悲惨的家庭环境里,父亲精神状态不稳定,情况极为严重,动不动就是暴打,严重时差点被门挤死,失去了嗅觉,因此造成一生的烙痕。身体受虐,心理遭到忽视,欠缺爱与支持,完全沦为父亲对母亲不满情绪的发泄出口。
过往所做的一切,就是让自己变得优秀,工作状态中风风火火,下意识认为只要变得更好,有些事情就不会发生。努力摆脱过去的阴影,在自己的能力范畴,几乎尝试过所有做得到的方法,依然挣脱不了抑郁的煎熬。
婚姻重复着父母的模式,彼此冷冰冰的,已经形同陌路,几乎到了破碎的边缘,留给的只是难以承受的罪恶感和孤独感。曾经推开过所有想要帮助的人,严苛而持续的测试着治疗师,忧郁几乎耗尽生命。初次见面,我有意无意一句:活死人,让格格瞬间崩溃,一下子撞击到灵魂深处,泪水如山洪暴发,泣不成声,哽咽着说:我以为,我不会哭了,原来我还可以。
饱受折磨的格格,身体虽然来到了现在,灵魂和心仍然留在了过去,那些残破不堪的过往,因此格外苛求完美,完美的人生,完美的工作,完美的婚姻,完美的治疗师……完美,不是最佳的生存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才是真正的归属。
我不是忧郁症
格格的症状很像忧郁症,却是和抑郁症类似的另外一种疾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很多慢性心理创伤的当事人,在寻求治疗的时候,经常被诊断“抑郁症”、“焦虑症”、“边缘人格障碍”、“躯体化障碍”以及慢性疼痛……等病症。一般情况下,是拒绝表达自己内心脆弱和痛苦,会隐藏的很深,也许会随着以后的生活体验和刺激,才会愿意慢慢打开受伤的心灵。不管是对自杀的幻想还是采取行动,都是一种解脱体验,是远离现实痛苦和折磨的寄托,“生不如死”也许是内心最真切的形容。
在工作坊,格格说出了自己的痛苦,对于经历过严重心理创伤的人,回忆过去往往是痛苦的折磨。有人无法疗愈,就是深陷其中不停地讲故事,获得些许的认同和宽慰,若对方不认同则会更受伤。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仅仅只是揭开过去的伤疤,对案主来讲无疑是在伤口上撒盐。也有人往往害怕再次面对痛苦,而放弃改变的尝试。充满勇气地面对自己的过去,是面对心理创伤、是疗愈的开始,因痛苦事件,所引发的心理疾病,创伤被治疗,嗅觉的问题就会消失。
格格说:“我是麻木的,就好像被冻住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时间流逝。”
格格的记忆推不到童年,彷佛有人从中切断了人生,呼吸也变得急迫(假死的体验),心情非常的焦躁,讲述了自己的抗拒、迷茫、愤怒,以及如何让自己的问题更加恶化,甚至在幻象的世界里,想象着自己或许是抱养的,亲生父母另有其人,让自己生活在其中,包裹在一个心理建构的屏障之中,保护着自己不会再度受伤,也因此切断与周遭关系的连结。对于一个弱小的孩子,只能接受发生的一切都是“正常的”,幻想和分离,就成了生活的全部。
格格说:我的母亲,从来没有给过我拥抱。
父母陷入争斗,最没有尊严的是孩子,格格的原生家庭充满忽视,又缺乏支持,缺少关心和照顾,又经历了一些非常让人羞辱的事情:尿失禁……等等,做为治疗师,很清楚这是身体在哭泣,恰恰让格格从小训练得更加坚强,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的本领或者能力,躲避,谎言,有创意的故事……不仅可以让自己适应这个环境,也满足自己的期待,希望给自己“尊严”,满足内心深深地的渴望,替补家庭的荒凉和冷清。
格格对母亲有着无法原谅的“恨”,这种情绪挥之不去,心情也愈发的忧郁,随着学习也知道所有的母亲都是“爱”孩子的,只是这些”记忆”的画面,就像刻在头脑里一样日益强烈。的确如此,仇恨有时候就是心理上的逃避,如此执迷于仇恨,是因为心里清楚,一旦不再仇恨,就只能去面对痛苦。
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
当事人面临危及或目睹他人遭遇----例如,肢体暴力、性暴力、战争、意外事故、天灾等等,而产生极大的恐惧感,所引发的生心理症状。主要的症状:
事件的经验不断地重复经历,无论在个案清醒时或睡梦中,并且当个案接触到压力事件相关的人事时地物时,也容易诱发压力事件的经验再现。
事件后,导致个案对外在刺激过度警觉,容易受惊吓、易怒、焦虑、难以入睡或持续睡眠、注意力无法集中。
心理保护机制为了让个案不因外在刺激而产生压力,会让个案对外在现实的感受麻木、抽离,也感受不到自己的情绪反应;个案会尝试逃避接触与压力事件相关的人事物,另外可能会记不起来压力事件的经历。
个案会在过度警觉和过度麻木的状态之间摆荡,难以维持与外在现实稳定且适切的互动关系,而内在的心理状态则产生惊恐、无助、悲观、疏离感,造成患者极大的痛苦,也影响了生活功能和人际关系。经常会合并罹患忧郁症,以及药物和酒精的滥用,增加了身心症状的复杂度,同时也有高的自杀风险。仅仅要透过药物来让患者得以面对、接纳自己的创伤经验是不够的,心理治疗的操作更为重要。
创伤疗愈,开启自我疗愈能力
常常有人会问,排列可以疗愈吗?透过一次排列显然无法达成。重新面对创伤经验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可能引发高度的焦虑感,也可能会感到麻木和试图回避,两种情况都会增加处理创伤经验的阻力。并且,经历过创伤经验后的无助无望感、疏离感和对人的不信任感,也阻碍个案与治疗师建立紧密的疗愈合作关系,没有信任就不会有疗愈发生。排列只需要30分钟,之前信任感的建立,往往需要很久很久。
问题在关系中产生,在关系中发展,同样只能在关系中疗愈,治疗师与案主之间互动关系,往往是最有效的资源,对案主不是要鼓励该如何坚强,而是做安全的守卫与陪伴。激励,会造成非复原不可的压力。切记:安慰,意味着加入个案悔恨的行列。(会另外修文详细探讨)
求好心切,完美主义,经常是忧郁的人格特质,疗愈离不开爱和亲情。真实的自我是无法逃避的,必须学会勇敢面对,人没有跨越不了的过去。
真正疗愈创伤的过程,必然释放当初积聚在体内的能量,身体自然地会去完成之前没有完全做完的动作。如果,那时不能哭,就会大哭一场。如果,身体有愤怒未能表达,需要表达出来。如果,小时候很惊恐却不能表达,那么身体有可能会抽搐。要温柔地允许自然地发生,相信身体有自愈的智慧,不用头脑去评判。关于这一点,老人都懂这个道理,有亲人往生,人常会郁结而闷闷不乐,有个什么契机能哭出来,睡一觉也就没事了。需要注意的是,一味的宣泄情绪,并不是创伤疗愈的全部,情绪的释放,能量的疏散,仅仅只是个开始,必须重新帮助案主搭建新的认知。
仪式,可以帮助整理悲伤的心情,创伤过后有一段悲伤的时期必须经历,没有经过这些悲伤,就没有办法结束创痛,把悲伤记忆透过仪式表达,就能逐渐获得平静。总是这样,跨越不了的过去,经常是因为忘了说再见。或者不愿意说再见,因为害怕说了再见就会遗忘。其实,仪式不是为了让我们忘记,而是教导我们“说声再见”,才能将过去好好记住,并且走向未来。
有时,疗愈的过程实在是太痛苦,往往需要“现场重现”,要疗愈曾经被抛弃的创伤,往往要重新经历一次被抛弃的感受。要疗愈死亡的恐惧,往往要重新经历一下死亡的感受。有些人,会认为进入治疗师角色的我,过于严苛,还送了一个“灭绝师太”的封号,要知道疗愈的契机稍纵即逝,容不得半点的松懈,一不小心很容易给案主带来“二次伤害”,这个过程肯定不会轻松。良好的疗愈性关系,有助于创伤经验的再认识,增进人际关系的亲密感和信任感,而放下警戒心、更积极地讨论创伤经验。
第一步:承认、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
无论发什么,即使父母有罪过,他们仍然是父母,没有他们,孩子也就不存在。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使施暴的父亲和受伤害的女儿,都能有一个新的开始,而且是比以前更具有洞见和更多的爱。只白癜风专科哪里最好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专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ys/20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