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频繁地跳槽、离婚、搬家、不敢交朋友,看起来都有足够的理由,而根源也许是他在婴幼儿期频繁地更换主要抚养人,或者第一抚养人不是妈妈,或者妈妈过于情绪化,他没有体验过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所以,成年后对维持稳定的生活和稳定持久的人际关系没有信心。

恋爱中的男女,相爱时看对方是自带光环的男神、女神,为什么相处久了对方会变成渣男、渣女?怎么在遇到PUA之初就及时觉察到真相?怎么才能早一点看清自己、看清对方的人格成熟水平呢?

怎么才能知道自己正在PUA自己的爱人和孩子?

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一个人早年的心理发育状况,尤其是了解一个人在母亲那里是否得到积极的回应和他需要的爱,早年母亲的情感陪伴质量直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情感关系模式。

3岁之前是个体人格建构的关键期,是我们一生心理健康水平、安全感的底色。

我们常常无法解释一个人为什么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大部分心理问题都源于我们在早年经验里形成的基本信念和自动化反应,当前的现实问题是心理失衡的导火索,是压垮骆驼的稻草,而那些已经忘记的早年经验一直影响着我们,决定着我们应对外部世界的心理能量是否足够饱满,这是我们当下应对模式的源头。

我强烈推荐马勒的心理发展阶段性理论。这个理论的前提是母亲是婴儿的第一抚养人,如果其他人做婴儿的主要抚养人,那这个人就是婴儿心理上的母亲。

马勒的心理发展阶段性理论

玛格丽特·马勒(MargaretS.Mahler),是客体关系和自体发展心理学最伟大的理论家。年她在维也纳作为一位儿童分析师开始她的职业生涯。年,移居纽约,成为纽约州精神病研究所儿童服务中心的精神分析师,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提出了儿童精神病的概念。她密切观察儿童在俄狄浦斯前期的心理发生过程,并将她所观察到的儿童与其关系密切的自体客体——母亲之间所发生的事情进行总结描述,创立了她自己独特的心理发展阶段性理论,为儿童心理发育和客体关系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经典精神分析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zl/2612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