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方方,大家都不算陌生,疫情期间她的《武汉封城日记》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许多海外媒体也在第一时间同步翻译以飨世界人民。在日记中,文学功底深厚的方方老师透过一个偏执型人格障碍者的眼睛记录下武汉发生的点点滴滴,为虚构的艺术做了最完美注解。

需要澄清的是,很多人觉得《封城日记》就是一本“谣言大搜罗”和“权贵现形记”,里面有太多既缺乏常识又击碎人心描述,如:日记里写到“殡葬馆扔得满地的无主手机,而他们的主人全已化为灰烬”;日记里悲情地写到“广西那位晕倒的(援鄂)医院走了,也是妈妈的女儿,只有28岁”,而事实上梁护士仍在抢救中;日记里写到“(中国新闻通讯社夏总)他送给我20个N95的口罩”,而此刻在武汉和病魔抗争的一线医护工作还在因为没有N95而在病房中几近“裸奔”;日记里写到在武汉已经封城、交通封锁的紧急时刻,洪山交管局竟派肖警官送她的侄女(已入籍新加坡)出城……但《日记》本身就是文学创作,方方老师只是试图从一个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角度陈述这人间种种不公与愤恨,如果你感受到了,方方的日记就有了实实在在的价值。

偏执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猜疑和敏感,极度的感觉过敏。其往往心胸狭隘,敏感多疑,好嫉妒。容易将他人无意的言行误解为敌意,同时自命不凡却伴随深深的自卑,常将过错归结他人,顽固地追求不合理的权利和利益。但凡问题产生基本从个人情感出发,主观片面。这样的心理障碍难以干预,功力一般的心理咨询师也只得望而却步,方方老师又是如何能够体会到个中真味,并用质朴而细腻的笔触将其描绘的淋漓尽致的呢?这就要从方方老师的原生家庭和婚姻关系讲起了,要知道文学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本是民国贵胄,奈何历史洪流。

方方老师谦虚待人,她戏称自己“来自江湖”,而这江湖之显赫却绝不逊琼楼玉宇。方方的曾外祖父杨赓笙是国民党元老,曽撰写《讨袁檄文》;方方的外祖父毕业于日本庆应大学;方方的舅公是院士杨叔子、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伯祖父汪辟疆,南京大学的教授,国学泰斗;祖父汪国镇亦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以身殉国,民国政府赐匾“义列千秋”;父亲曾“好穿白色西装”“勇敢反抗旧式婚姻”,“通晓五国语言”,“猝死”于文革;大哥年以湖北省高考第一名进入清华大学,华中科大教授,天体物理专家;二哥华科大研究生毕业,一直东北大学教授,研究自动控制;三哥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在美国麦道公司工作几年后,引进回武汉,任武汉直升飞机公司CEO。

方方的父亲为三峡工程(从南京)调来武汉,方方两岁即随父母也来了武汉。读小学时,“文革”来临。父亲这期间过世,两个哥哥被下放到农村,她肩负起了照顾母亲的重担。19岁的方方去了百步亭的一家运输合作社当搬运工,每月工资42元。当时,她体重只有80多斤,却要扛起多斤的大包。多年之后她回忆,那时领导说的最多的却是,“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边天”。最难捱时,她对同事说,“如果30岁,我还在这个地方,我就自杀”。终于年,方方等来恢复高考的消息,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开启了她艺术人生,而和唐氏兄弟轮流坐庄,执掌湖北作协十几年则是后话。

方方年轻的时候一直和女儿两人生活,她说,女儿从生下来到18岁,事无巨细,全都依赖自己。“这次送她去学校,让她自己爬到铺上去铺床单,系帐子。这都是她生平第一次做,看到她笨手笨脚地做这些事,一副完全不知如何下手的样子,我在指挥她时,也觉得是我把她变成一个生活能力比较差的人。我对女儿说,当年因为我妈妈的生活能力不强,所以,她把我变成了一个能干的人,而我的能干,又把我女儿变成一个能力弱的人了。生活就是这样轮回的。”(摘自.11人民日报海外版)

我们抛却曽轰动全国的“柳方文坛侵权案”和武汉《封城日记》,随着时光的脉络可以看到方方的前半生:童年方方是含着金汤匙,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而后整个家族旋即跌入历史的洪流,幼小的她亲眼目睹“好穿白色西装”“勇敢反抗旧式婚姻”,“通晓五国语言”的父亲,最终在一场场政治运动中变得战战兢兢,懦弱无力,毫无尊严的离开了这个世界;青春年少如花儿般的年纪,她不得不为了照顾羸弱无能的母亲去做搬运工,得不到特殊优待的她对领导的话“妇女能顶半边天”记了一辈子,恨了一辈子;中年婚姻不幸,独自抚养爱女,处处宠溺,试图为女儿做出一切绝对正确的选择。方方这位人前风光无限的作协主席心中苦楚又有谁人知?

遍尝人间冷暖的她运笔如刀,把一个饱受童年心理创伤折磨,近乎癫狂与偏执的受虐者形象描绘的淋漓尽致,《方方日记》就像一部偏执型人格障碍者的自白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zl/2637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