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比较枯燥难懂,看不懂的或者没有看过精神分析的请关闭此页。”

01

自体客体

主体从他人那里得到并内化的经验。主要来自首要照顾者、文化现象。

主体之外一切与主体相遇的存在,都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自体的存在。

他者=自体客体

客体=自体客体源泉

他者经验:主体中他者的具体内容。

自我可以分为自我和真我

自我的功能是知觉、记忆、思维等

真我:是脱胎于自我的成熟的人格部分,表达了作为整体的人格的统一性。

02

人与世界的关系

包括本能、驱力和动机

1.本能:利己本能,利他本能

本能的重提,人类有一种矛盾的感受,一方面似乎更愿意相信一个有权威的人做出的利他行为是出于利他动机,而没有权威的人这么做是出于利己动机,比如一位将军是未来民族利益而参加战斗,而普通士兵则是未来满足基本生存。相反的情况也存在,比如人民更容易相信一个向贫穷职工捐助的企业家是收买韧性,而职工捐助则纯粹是处于好心,

当人们不得不做出判断时,往往根据角色地位草率地下结论

主体和主体的关系:主体间性

存在于自体之中的本能,在本质上都是自恋的。不管何种需求,都是把他者当作满足自体需求的对象来对待的。

2.动机。

动机和行为绝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动机必然伴随着感受。

例如:

男士送花——求爱(动机)——有好感(感受)——维持和强化这种感受。如果不做,就会体验一种(象征意义上的)苦恼。

人在不同的身体状态下,感受的强度发生改变。如身体血糖降低,饥饿感增强,进食动机增强,这个感受增强从而动机增强的例子。

反射性行为的增强也会增强动机。认知因素会通过影响身体因素而影响动机的强度。

例如发现自己喜爱(认知)的食物时,更强的进食的反射性行为和更强的感受都会发生。

动机的强度更应该从个体内化了的行为模式、应对感受的模式以及不同感受之间的冲突来解释,这样我们就不能说,一个执着地送玫瑰花的人比犹豫不决的人更爱那个女子。

欲望的走向是更重要的问题。比如男子突然发现女子不是他想象的那样,突然不爱这个女子了,这时没有任何针对欲望的直接疏导或宣泄的情况下就已不成为问题。因此,决定欲望走向的人格结构才是问题。

3.感受

感受是一种相对的,对同一种感受,在人格的不同结构状态中,产生的效应大不相同。

热动机:进食、性、安全、竞争、成就、亲和等动机;

冷动机:完整、精确、清洁、秩序、逻辑上的合理性。

温动机:驱使人类追求自由、意义、价值、公平和正义。

热动机更强烈。热动机是心里障碍的动机源泉,例如强迫性人格障碍追求完美的深层动机是成就动机或关系动机,而不是出于完整、清洁和秩序感等冷动机。

4.动机的结构

1)反射性的内在行为模式。先天的或后天的。比如看球赛时,没有做出击球行为,内心仍然是做运球动作的。

2)感受

3)认知,我知道是这样的,但是……(潜意识)

4)注意。一种指向内心,意识和无意识的感受都能影响人的行为。注意到自己的感受,也并不意味着对应的感受的行为的出现。

5.动机的运作模型

动机在自我的调节下完成的。做出权衡,调节行为,影响注意的模式。

勇气、意志力和毅力是自我中更为有力但相对稀有的成分,会驱使个体根据自我的判断做出行动。修养是更为稀有的人格因素。

注意是由动机的其他成分所驱使的,而不是被自我所驱使。我们总是去看我们想看到的东西。

完美主义者面对关乎自己成就的工作,会被唤起高出一般水平的趋获式动机,希望做到最完美,同时也被被唤起对于失败产生灾难化的担心乃至恐惧。

03

动机的驱力视角与关系视角

弗洛伊德概括神经质三种治病因素:

性的剥夺,

力比多(驱力)固着于早期阶段,

自我对力比多固着的拒斥而导致的冲突易感性。

可以把力比多理解为寻求即时的快乐满足的冲动。

关系也是被驱动的,为了寻求关爱而做出行动。和食欲不一样,它表现得更为柔和和审慎。

关系能够直接影响驱力的强度。驱力本身就蕴含着关系;关系本身也可以理解为驱力。

人的需求可以归纳为能力和关系。能力感和连接感受人类最基本的两种需求。

比如,孩子被父母称赞,称赞使他觉得自己出色、能干;又意味着被接纳,意味着父母愿意与他保持积极的关系。(也有可能在高兴的同时,产生巨大的压力,担心自己再做不到这么好)。成就之所以被视为成就,往往因为它有来自观众的积极回应(即使是自我实现者,也是需要这种回应的)

因此,驱力和关系共同构成了动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zl/2641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