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常青藤爸爸(ID:ivydad_ivydad)

跟之前相当一段“煎熬期”相比,这段时间,网上开始又铺天盖地地流行起“反焦虑”:

认为鸡娃是一场盲目的军备竞赛,考PET、上奥数,不过是资本市场精心设计的韭菜局;

还有上重点小学、考上的希望有多大?如果你放眼全国、算一算概率,认清那些不过是凤毛麟角后,或许你就会减少期待、放平心态。

而让我越来越好奇的是,有没有人不焦虑?真正不焦虑的父母都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学习好、有自驱力的,我们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就不会焦虑?

最近又刷了一遍纪录片《零零后》,看到里面锡坤和妈妈的故事,让我对育儿焦虑这件事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从幼儿园开始,锡坤就表现出了对物质世界极大的好奇心,他特别痴迷于看到物体出现、落下、消失的过程。

即便锡坤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妈妈自始至终也都非常尊重孩子的探索欲。升入小学之后,锡坤不负妈妈的期望,成了一个小科学迷。他喜欢做实验,也会自己做一些小发明。

锡坤非常坐得住,能趴在桌上写作业、做实验好几个小时,专注力极强,有耐心、不怕枯燥,再加上天分,或许他以后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研究员。

聪明,又有强烈的专注、好奇和自驱力,这些素质甭管单提出来哪一个,都是普通焦虑中的家长“望尘莫及”的。

(锡坤和妈妈)

但是,锡坤的妈妈依然非常焦虑。

锡坤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相比于和小朋友玩,他更喜欢自己研究电路板、做吊桥。

这让妈妈很担忧,妈妈的焦虑点在于:他在探索物质的那方面发展得特别好,或许会一直往上走,但是如果他不能从人际交往中获得幸福感、获得人生的意义感,享受不到与人相处的乐趣,这将不利于他日后的人生发展。

因为有这份焦虑,妈妈也做了很多的努力。

比如她曾经给锡坤举办了一个家庭科学展,并邀请了锡坤儿时的伙伴球球来家里玩,事与愿违的是,锡坤还是喜欢自顾自沉浸在自己的电路板乐趣里。

为了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妈妈又给锡坤报了语言训练班,班里有球球,俩人可以搭伴上课。可两年过去了,锡坤几乎没什么进步,而球球即将升入高级班,锡坤也不想再学,但妈妈还是没有放弃努力,鼓励他在结课典礼上,给大家表演自己擅长的魔术。

而小升初的那个暑假,妈妈又给锡坤报名了英语夏令营——学英语不是目的,社交才是。

夏令营里的孩子们很快打成一片,但锡坤依旧是“不合群”的那一个,他不喜欢和别的孩子嬉戏打闹、玩水枪、踢球,他喜欢一个人在宿舍里玩魔方、享受一个人待着的感觉。

在夏令营即将结营的时候,锡坤说想取消原定的魔术表演节目。为此妈妈特地赶到营地,说服锡坤。

锡坤的抵触情绪很重,他并不想要这个在众人面前表演的“机会”,以至于后来干脆有些崩溃了,捂着脸一路走一路哭,但妈妈依旧没有妥协。

最后,锡坤还是顺了妈妈的心愿,完成了魔术表演,尽管表演的过程并不顺利。

锡坤说自己是“被逼的”,但妈妈并不介意他使用这个字眼,她有自己的想法和坚持:

让锡坤走出舒适圈,走到人群中去,而不只是在自己一个人的小天地里“自闭”,这对他是有好处的。

妈妈一直以来的观念是:生活的幸福感、作为人享受社交乐趣的能力应该是一个基础,而以后的科学事业,充当的不过是蛋糕上的装饰樱桃的角色。

所以妈妈想尽一切办法,让锡坤学会与人相处、并试着体会其中的乐趣。

我相信锡坤妈妈不是要单纯的凡尔赛,但每次她一出场,我的心情就立马会变得很沉重。真切地觉得焦虑就是一个无底洞,即便是我们普通人看来已经足够优秀的孩子(而且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觉得并不是什么错,相反他的专注和探究欲也可能跟他的内向性格强相关),他们的父母依然会不停地操心、担忧,想的太远,又想得太多。

焦虑这块大蛋糕,成绩只占一小块

之前我一直以为如果孩子学习好,家长的焦虑应该就能少吧?

但显然是我天真了。

比如锡坤妈妈的妈妈,在谈到她的教育观念时,她对成绩只字未提,通体表达的都是: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内心充盈、幸福的人。

这和如今调查数据的结论也是不谋而合。《年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显示,68%的家长高度焦虑孩子的教育问题,而有90%的家长都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zl/2678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