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种常见的原因可以造成一个人倾向于以恶意去揣度或质疑他人:

1.当事人本身有长期的恶性人际经验,因此基于自己有限的人际经验对他人进行了的恶意推断。

这种恶性人际经验可以包括比较糟糕的家庭经验(比如父母对当事人有角度言语和肢体暴力,或者互相之间充斥着硝烟弥漫的气氛),糟糕的学校经验(比如连续遇到充满恶意、公然侮辱当事人的老师,或者在学校遭到持续的霸凌),糟糕的社会人际环境(比如在一些地区或者社群中,由于资源匮乏或者受到压迫,造成普遍的心态失衡、人际恶劣),或者其他出于各种原因积累的对人际关系长期恶性的认知(比如一些中国父母为了自己的安全感,可能会三令五申地给孩子洗脑,外面的世道是多么险恶、人心是多么不古,只有家人和爸妈才是唯一会对你好的人,其他人那都是要图你XX……)

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个人经验在对自己及周围的他人和世界进行判断,如果当事人普遍的人际经历都非常恶劣,那么他自然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获知:面前的这个人,根据他的个人经验,大概率的,不是什么好人。甚至在他过去的人生经历中,他可能多次得到了证明,一个他希望相信对方是善意的人,最后不是。他对人性的善意一面没有足够的机会接触和了解,因而也无从去信任和预期。他在个人经历中学到的是恶意,自然也就是自己会什么,就做什么而已。

2.当事人为了避免自己遭遇预期外的心理落差,因此先把他人想坏一些,作为一种自我心理防御的手段。

把事情或者他人预想得糟糕一些,是一种非常普遍得自我心理防御手段。我们都知道一句俗话: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为了避免失望的负面体验,大众采取的最常见的心理操作就是压低期望。当然,有些人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干脆把期望压到负数,他们的预期是,如果我对别人的期望都是负数了,那不管别人干什么,我应该都感觉不错吧?

但事实通常是事与愿违的,不论对方有没有干任何事情,当事人本身首先就已经处在一个负面的心理状态下了,我们简单地说,就是开局就已经输了。并且这种负面预期还可能从当事人的语气和行动中表现出来,诱发他人也处在一个负面状态下,甚至干脆对他们做出负面的回应。

所以这类人最终会形成一个死循环,就是:为了自我保护先把人想糟糕点-对方这么糟糕我就没必要对他太积极-对方被负面对待因而产生了负面反应-当事人发现人果然就是这么负面糟糕-为了自我保护那就得把人想得更糟糕点-……

3.当事人自己对他人充满恶意,因而推己及人;甚至因为察觉接受不了自己的恶意,因而主观投射到他人身上,认为是他人恶意,而非自己的。

人总体上来说是主观,很容易认为他人跟自己是一样的,或者应该是一样的,因为这么想最省力直接。这个原理跟我们小时候看某个电视剧,就会觉得别人也都在看那个电视剧差不多,没有其他强力证据的话,就首先把他人想成跟自己类似的。比如一个经常撒谎的人,普遍认为其他人也都会撒谎;一个看不起自己的人,普遍认为其他人肯定也看不起自己;而一个对他人充满恶意的人,则会普遍的认为别人对他也肯定充满恶意。

更厉害的是一些自己恶意,但是又对自己的恶意难以察觉和接受的人。简单来说就是他看到自己很恶意,并且根据他内心的价值观,又非常厌恶自己很恶意,那怎么办呢?把这件事推到别人身上就好了!并不是我恶意,我是被迫害,是迫不得已的正当防卫,恶意的是对方——这样想这样做,以维护他对自己美好人设的认知。而这种类目也是在实践中可能最为恶意的类型,为了“把自己撇清楚”,他们可以说是不择手段的,

4.广泛性的负面情绪状态及某些精神障碍也可以造成当事人看什么都不顺眼,包括看人。

有一些情绪问题可以造成当事人广泛性的负面情绪状态,病理性的焦虑、抑郁、以及双相情感障碍都是其中比较常见的原因。当一个人处在情绪高度激惹的状态下,就可能出现口不择言,看谁都不顺眼,见谁都要干仗,好像别人都跟他过不去似的状态。一般当情绪稳定下来以后,这种情况就会消失,但情绪上来以后,又会再度发生。

另外,如果当事人有偏执性人格障碍或其他具有明确偏执性特点的精神障碍时,也普遍地会认为别人要害自己,或者会咬住某几个他坚信害了他的人不放。这是一种病理现象,当事人可以根据各种线索,编撰出外表看来极其合理(然而如果一条一条深究就会发现净是纰漏)的自己被害的故事,并在脑中持续重复丰富,甚至变着法地讲给他人以获得进一步的认同,然后主观上理直气壮地跟攻击他所认为的加害者。

以上两种情况由于是病理现象,都会需要专业干预。

PS:当然,以上情况经常会出现交叉感染,比如偏执型人格障碍为什么这么偏执?就可能有1、3的原因(毕竟目前业内对病因也没有一致结论)。但即使只是独立一条,也足以维持当事人的恶意预期了。

你也许想不到,这其实是进化送给我们的礼物——消极偏好。

消极偏好是指,相对于积极的信息,人们会更多地注意消极信息,并且会更多地受到消极信息的影响。而这一影响是多方面的:

实验中,人们观察消极刺激所花的时间要显著长于积极刺激;感知到的负性刺激要更加复杂,对负性刺激的认知表征也更复杂;

人们对同一件事的看法中,消极视角的评估总是比积极视角的评估分量更重;

成年人总是对消极信息投入更多的注意,并且受消极信息影响更大;

ERP实验中,发现被试在看消极图片时LPPs电位的波幅要大于被试在看积极图片时的波幅;

消极情绪比积极情绪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更要命的是,早在婴儿时期,我们就已经形成了消极偏好。

看起来我们的消极偏好总是让我们更多地注意到生活中不好的那一面。在消极偏好的影响下,我们更喜欢看明星的负面八卦,更青睐淘宝的差评,更想给负面新闻留言,还更容易受消极情绪的影响。

一点也不符合核心价值观。

一、消极偏好帮助我们在探索环境时更加保证安全

一老板招聘司机,问他们:“你们开车的时候,敢距离悬崖多远而保证不出事?”第一个司机说,两米;第二个司机说,我能到一米;第三个司机说,离悬崖越远越好。老板最后选择了第三个司机。

进化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消极偏好是我们为了保证安全而形成的心理偏向。远古时代的人类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需要到处打猎、采摘。人又没有开上帝视角,怎么知道哪里安全,哪里藏着毒蛇猛兽呢?所以人就更加注重环境中的消极信息,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立马跑路。

原来老祖宗也明白,活着才有输出啊。

二、消极事件的后果更加难以挽回

火车上陌生帅哥递来一瓶水,我喝不喝呢?如果不喝,顶多是自己渴一点,也没什么;但如果喝了,也许可以和帅哥有一段故事,但如果水里有药,有的就是一段事故了。

我们的大脑也是会算账的,错失了一个机会不要紧,至少没带来损失;但如果因为自己不小心出了事,后果就更加难以挽回了。

三、消极情绪的驱动性

积极情绪预示着安全,告诉我们只要保持现状就好;而消极情绪往往提示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事情出了岔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消极情绪使行为或心理适应性的一种驱动。

因此如果我们形成的是积极偏好,就更容易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zl/2701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