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这个概念使用的比较广泛,也使用的比较烂了。今天我们讲讲狭义自体心理学包括广义自体心理学定义的这个概念。实际这两种理论假设,共情的内涵没变。

首先,共情是一个了解对方的工具,是中立的。

对于共情的概念,很多人会把自体心理学的共情和人本的共情混淆,现在,我把自体心理学的共情这个概念梳理清楚。

共情在弗洛伊德时期就有端倪,那个时代使用的是均匀悬浮注意,但是病理(创伤)假设不同,多说几句,在经典时代被称人为一人心理学,一人心理学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为什么称一人心理学呢,早期的时候,经典精神分析的分析师有三个态度:中立、节制、匿名,分析师就是一块幕布,当来访者投射过来的时候,在恰当的时机分析师会进行解释,所以心理学老师称为一人心理学。两人精神分析之间的主体互动,仅限于,来访者在那里自由联想,分析师做一些诠释。

到自体心理学的时候,被人称为一人半心理学。什么叫一人半心理学呢?早期经典精神分析这个时候,对于回应的看法以诠释以主。弗洛伊德的年代,癔症比较多,性压抑比较多,主要治疗对象是移情神经症,如果解释(潜意识仪式化驱力的作用)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到了自体心理学研究自恋人格障碍和行为障碍的时候,科胡特发现他们的移情是不一样的,这个在《从经典概念到狭义的概述》里面已经讲过,科胡特认为自恋移情的自恋是一条单独发展的模式,和经典的不同,自恋力比多和客体力比多是并行关系。到了广义自体心理学的时候,讲自体客体移情,前期叫自恋移情。这个移情过程,有的时候自恋人格障碍的病理对于人的客体指向性不强,特别在移情的时候,区别于移情神经症状的移情,自体客体移情是有融合性的,并常常具有古老父母双亲影响的特点。像早期经典狭义自体心理学的移情是镜像移情、理想化移情,孪生移情是做为镜像移情下面的一个分类、一个亚种,没有单独提出来。到了自恋移情、狭义自体心理学的时代,自恋移情过程中的客体性很差。如:镜像移情,“我把你包含进来,你是我的一部分功能”;理想化移情:“你是完美的,我是你的部分”。指分析师在咨询过程的某些阶段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是作为一个功能型或者背景的存在。我们经常会说,自恋人格障碍、自恋行为障碍的人容易把人工具化就是指的这个方面,倒显得有些贬义,实则自恋困扰的人自己都把自己工具化,很难共情自己,移情有融合的特点,后期也是用自体客体移情这个术语的因素。有人称为一人半心理学,一定程度也算恰当吧。

当然,你说你的主体在咨询中是存在的,即便不说话、解释也是主体互动,那是另一种理论框架,也有语境的因素,主要讲的主要还是自体心理学里的移情。自体心理学的临床过程以及理论假设,就是通过共情,共情是自体心理学的临床奠基。虽然科胡特的有些学生们认为,共情是自体心理学的专属,但是科胡特并不是如此认为,并认为其他学派在临床中照样使用共情,有的或许日用而不知道,或者命名不同。

先来看一下共情概念:

1.共情:广义自体心理学也叫替代性内省。科胡特在后期用经验贴近和经验远离来代替共情这个术语了

2.共情性回应:也叫呼应,这个在自体心理学中讲的不多,但它很重要。

我们很容易把共情性内省和共情性回应(呼应)搞混了。从概念上看,共情性内省不一定有回应,但是共情性回应(呼应)一定包含着共情性内省。

共情-是能够思考与感受对方的心理过程

——科胡特

共情性回应

共情-选择回应,即共情性回应,首先我们回应的时候已经有共情的前提了,也就是可以思考和感受到对方的心理过程了,那么这时候和对方产生主体互动,主体互动是指语言、眼神、姿势姿态的交流,主体互动,分三个不同的回应方式:

1共情-选择正向回应

这个好理解,即便在人际关系中当一个人和你聊天的时候,聊到一些比较自豪的事情,或者是一些比较困难的事情,他依然可以走过来的能力。这个时候我们选择正向回应,甚至会夸对方几句!咨询中,也会镜映来访心里路程中现实功能、资源,和一部分自体的需求。

2共情-选择负向回应

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在人际关系中,一个人讨厌另一个人,被讨厌方可能感觉不到对方讨厌他,当他遇到一些糟心的事,或者遇到一些挫折,比如:领导批评他了,人际关系不好,家庭关系闹矛盾,他需要找一个人倾诉,而这个时候被倾诉的这个人本身就讨厌他,这个时候就可能会以负面攻击性的回应。

这种情况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回应,比如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我们,每天做个案的时候倾听的比较多,沉浸在共情中的时间比较多,在工作中,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然而在结束咨询工作下班之后,就不太希望听到周围人太多的负面倾诉。可能身边有一些朋友、同学会向我们倾诉,倾诉的时候其实我们是不想听的,那不想听怎么办呢?我们可能就会拒绝,可能会说说:“你不要跟我说不的事了,我现在很累,我已经工作了一天,不想听太多负面的信息”。这不算太负面的回应,算是一种拒绝;但假如两个人有芥蒂、有竞争,暗仇,一方向对方倾诉的时候,被倾诉者实际也能共情到对方需求。而这个时候正好他心理不舒服、一直对倾诉者不爽,而倾诉者继续他倾诉,被倾诉者做出敌意性回应,”甚至会说攻击性回应的话,”你就是错了,你就活该呗”的幸灾乐祸的心态。

共情-回应不一定都是慈悲、人本、正向的,很多人会有这样的误区,以为自体心理学是比较温暖的回应,实际上并不这样的,共情只是一个搜集对方心理过程的一个工具,甚至显得比较理性,仅作为一个工具性存在。如在二战时期,纳粹为了恐吓一些敌对国家的民众,他们会对这些民众各种酷刑,这时候他们能不能共情到这些民众呢?答案是一定的,因为他们共情到人类恐惧了,他们知道这些酷刑会让人害怕。故此用来震慑不服从他们的人!

共情性内省和好坏没有关系,与正面和负面没有关系。而共情性回应(呼应)时的态度是有正负的,正面或者是慈悲、人本,负面就比较邪恶、操控利用。严重些的如像恐怖分子去威胁别人的时候,他们会用一些有仪式感的恐惧行为,目的就是共情到对方会害怕、恐惧这些仪式,从而他们会用这些负面让人恐惧的的行为去回应从而获得他们的利益,无形中、不明显、轻一些的也有人际关系中的pua。

当然,在咨询中,我们如果因为各种因素,而选择负面回应的话,或大部分时间共情不到来访者的话,可能会被PASS掉的,这是相关专业能力或者反移情了。假如这个来访你很讨厌他,在他说话的过程中,又比较夸大,激起了你的一些自恋挫败感受,这个时候你可能会给他一些攻击性的语言,当然这种情况也是比较少见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就是不能胜任了,需要去处理自己这部分的议题。

3选择客观性-描述性回应

自体心理学,我们在讲镜映、移情、镜向移情的时候,一般是不去镜向他的需要,自体心理学这种情况是理性回应比较多。什么叫理性呢?不是理智化的防御性理性,也非工具性理性,相对对于所听到的内容和心理历程,把这个过程描述出来便于理解到对方。镜向移情他需要什么呢?如:认可、赞美、肯定、鼓励、支持。可是自体心理学对这些做的很少,几乎不去镜映,这里说的不镜映是指满足“婴儿化需求”这个方面(在狭义自体心理学里,这个词语是出现的,到广义的时候,这些看上去负性的用语就不适用了)。出于人本的态度,在前期为了了解到来访的这个部分,我们是需要了解婴儿化需求的,就是说我们可能共情他有这个镜向的需要,比如他需要被赞美、被肯定他一些不切实际的、甚至是生命早期的夸大、表现癖,这个时候,我们共情到这个部位、方向、维度,但是我们不能直接去鼓励、赞美、表扬这部分,且不去满足他的需求。为什么不去满足他婴儿化的需求呢?为什么要让他的张力一直保留在咨询室呢?一是婴儿化需求是没办法满足的,他不是真正的婴儿,心理咨询是一个倒推的临床婴儿的过程,是退行摆荡到这个位置,比如是俄期、前俄期,前俄期的口欲期、肛欲期,我们满足不了这种需求;因为他不是真正的婴儿,我们不可能再去养育一位成年人,时间不会倒流,人生不会重来,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自体心理学有补偿机制和防御机制,也是次发的,而像是原发的镜映这些无条件满足、无条件接纳、无条件抱持,在生命的早期2岁之内比较容易多,随着成长会有一些挫折,孩子会发展出适应现实的心理机制,当然这个挫折并不是养育者故意给的,针对于全能幻想来说的,逐渐被现实功能取代,或者说贡献于现实,这是理想状态。但是对于创伤性挫折来说,有些心理创伤被补偿所替代,有些则被防御住形成心理机制,当然,补偿和防御都不够,就可能症状比较明显。

我们咨询时间是50分钟,来访觉得50分钟满足不了,讲不完,那么能不能延长呢?原则上肯定是不能,特别是做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的咨询。为什么不能延长时间呢,比如2小时可不可以,一次付2次的费用,这是不行的。第一是设置的问题,在50分钟之内我们是有限度的,我们做不到真正的无条件。因为来访从开始交钱的时候,就不是一个无条件的,是有条件的。即使延长2-3小时也未必是有用的,因为我们在这50分钟之内的一个空间里,在这个时间和空间之内去哀悼、修复曾经的心理创伤,使得那些创伤不再困扰自己的人生,一种安全、信任的咨询关系互动,是需要一个框架的,我们提供的只是在这个有限时间之内去慢慢探索,这是要他区分现实功能、白日梦、和婴儿化的幻想、妄想式的需求。再者,咨询师也有别的事情安排。

讲狭义自体心理学的时候,自恋力比多有一部分是被中和化、被疏通、有(控制)延迟等待的功能,自恋力比多灌注于自体,灌注于、投资于、贡献于自我的功能,就是一部分是要被中和化,疏通功能,另一部分是要撤回的,有完全修通不了,有原发的这些过程,我们是不可能都满足的,我们只能针对来访次发的方面多做一些工作,要两极能运转就可以了。(镜向、理想化在狭义自体心理学中是两极运转,到广义自体心理学中是三极运转,镜向、理想化、孪生。)这个时候,我们不会赞美、肯定、认可那些过度幻想、或者妄想的部分,但是我们会对他的一些心理资源、贡献于现实功能的部分镜映。

共情-选择不回应

前提是我们共情到对方了,重复一句,能够思考到和感受到对方的心理过程,这个时候选择不回应,有下面两种情况:

第一是,共情到对方,为什么不回应呢?因为我们认为这个人不需要我们回应,我们只需要感受到就好,我们坐在这里不破坏,让他自己去发挥就好。

举一个我们生活中的例子,如家里的孩子,吃过晚饭后,他在自己的房间做作业,这个时候,作为父母的你进入了孩子这个房间,我们看到了孩子在很认真的做作业,白天老师布置作业很多,如果写不完明天老师就可能会受到批评。妈妈会共情到这个时候孩子是需要专心写作业,打扰他的确不太好。此时,妈妈可以共情到了到孩子这部分的状态,也就是我们知道他在这个地方很认真的写作业,最需要的就是先把作业做完,现在先不去打扰他。这时候孩子不一定知道父母进去了,只是会默默的出来给他把水放到一边,轻轻的关上门,不去打扰他,甚至都不需要告诉孩子:“把水给你放到这里,你渴了就喝”。假设你的行为契合了孩子的不希望被打断做作业的真实需要,这个过程我们算是可以共情到他,然后选择不回应孩子做作业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甚至是不知道你存在的,在这个时候的共情到孩子不希望被打搅,不直接和孩子互动,他感受不到你进来了送水。

第二种,举一个临床中的例子,来访者到了咨询室,他在这里诉说,假如移情之后的起源重构,诉说一些创伤、坎坷,一些不容易,一路走来遇到的一些委曲和愤怒,他在这里边说边伤心,甚至会哭泣,咨询师这个时候去共情到这个来访,我们要站到他的角度。就如一个人穿他自己的鞋子的感觉,真实感受我们可能不完全想像到。只能通过试穿他的鞋子,当我们穿上他的鞋子后了解到的这些感觉、感受和思考,这就是替代性内省(共情)。我们穿上他的鞋子也不一定完全是他的真实感受,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假如共情到这个来访,他诉说的过程不希望被打断,他需要慢慢地、娓娓道来的把整个过程倾诉出来,可能也需要一些哀悼,而且这个哀悼不希望被别人打扰到,你在、你听就好,你只是作为一种听众的功能,不需要直接的语言回应他。这个阶段里你共情到他不需要你做什么,你只需要坐在这里就好了,他只需要一个环境,他到这个环境中,去完成他的哀悼过程,那么,我们就选择不回应。整个过程我们几乎是不做一些语言、眼神还有姿态的交流回应,这也是恰当的,因为我们已经共情到他的这个部分需求,此时,并不需要回应,因为回应会打断他,打断以后,他可能就会破坏来访的深入,变得不这么流畅了。在这个过程中的这个阶段他是可以自己完成的,只需要给他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就好,或者说不去破坏这个环境。所以共情性内省选择不回应也是正向、恰当的,但是他是不直接语言回应、呼应去破坏这个过程的,这里的不呼应不是指不说话。和对方的感觉有关系,他感觉不到你的存在,只感觉到他本身内在所需环境的存在,此时你的存在可能只是一种背景。

非共情性回应

非共情性回应是和对方的主体产生互动,一是选择正面回应,一是选择负面反应(回应)

选择正面的互动回应

就是不去共情他。能不能回应、呼应?能不能形成正面的呢?是可以的,比如是在生活中,有些人就是特别开朗,特别热情的,他不管你是不是需要,就给你一些正面的东西、一些支持、一些所谓的正能量,他可能不知道你的需要,不管你想什么,他自己本身的特质就会去做这样的事情。也就是根本没有考虑到你的需求。如果说恰好你在这个时候特别需要这些,你们相遇,那可能非常恰当、甚至可以有共鸣感,这和共情概念有所不同,也就是他没有非常深刻的去思考和感受到对方的心理过程,因为他个人的性格特点,一些阶段他也能提供这种功能,但是对于不喜欢太热情的人,就没什么好处了,有可能会变成被侵入感。

选择负面回应

有一类人,他总是对别人给出一些负面的评价,不管干什么,他总是说“不行”,“我不看好”,“白搭”,他对身边的事物很容易给出负面化、负面评价,他本身不共情你,还会给出负面反应,这跟前面讲的我们共情到故意给负面回应是不一样的。这属于被负性体验淹没的一类人,也可能经历到的坎坷、挫折比较多,是自己也不能共情并安抚到自己。

而共情到对方,给出回应是负面甚至故意让人产生恐惧、焦虑的,这属于故意有预谋性的,这比选择非共情性回应的要恶劣,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假如一个人想对付你,然后他共情到你的感受情感、你的需求,再对你做预谋性的破坏性行为,这是非常恐怖的。

现在,我们回看一下共情性回应选择正向回应的这一方面,共情性内省选择不回应是因为我们能够共情到对方,他不需要回应,不需要回应的时候在临床中有正性的,上面已经讲过。

我们再来聊一聊负面的,选择性不回应负面的都有哪些呢?这个在临床中是比较少的,我们没有真正去思考到感受到他的需要,在生活中也有很多这种选择性不回应,如高冷,故意不理你,假如你们有过节,或者他很讨厌你,对你这个行为他就会感到厌烦,但是他能共情到你,只是他对这个世界特别厌恶,或者说他这个人性格就是比较高冷,就不喜欢回应,或者故意不回应。这在咨询中是肯定不行,如果在咨询中你共情到故意不回应或回应不到,那也是有问题的。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特别爱说,特别爱倒一些负面情绪,这个时候你又不愿意直接拒绝他,你可能就会忽略,比如现在大家都在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zl/2749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