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医院 >> 安全型依恋的建立与修复
??上节我们谈到许多自恋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依恋,抑郁,双相情感障碍等心理患者有严重的依恋障碍,只有克服依恋障碍,治疗上述疾病的效果才会好很多
首先谈下什么是安全型依恋
??通俗形象的来说安全型依恋的建立依赖于一个好的安全堡垒(一个长期跟你关系很好的人,恋人,家人,朋友等都行)好的安全堡垒,有五个重要条件。
??第一,要能保证安全感。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对于有依恋问题的人来说,在一起而不受伤害,是安全堡垒的第一优先要件。
??第二,需要有感受力,或许也可以说是同理心。要能感受有依恋问题的人的感觉,察觉他们有什么需求,对他们的想法发挥同理心。如果安全堡垒缺乏感受力,不仅无法同理对方的心情,还可能不加思考地用言语伤害对方,或是做出不经大脑思考的事,让对方更加困扰。
??第三,具有回应性。当对方有所求时,能够给予响应。这是为了让他们在遇到困难时产生“有人可以商量”“有人会保护自己”的安全感。
对方没有要求时,却做出不符合对方需求的事,这就不算是具有响应性了。除了维护对方的主体性外,不侵害属于对方的责任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是对方自己该做的事,必须极力避免替他完成,毕竟安全堡垒并不是“懒惰者的天堂”。不过,当对方受到伤害,正处于脆弱状态时,暂时的纵容则是可以允许的。
基本上,感受力与响应性都属于被动性质。主角终究还是依恋障碍者本身,而不是支持他的人。动不动就想跳出来当主角的人,很难成为良好的安全堡垒。当然,当对方无法说出自己心中真正的需求时,就必须适时察觉,并若无其事地代替他发声了。
??
??第四点是稳定性。只凭自己当下的心情或方便与否,来决定要不要回应对方的需求,这种方式并不正确。重要的是尽可能以一贯的态度响应对方。
??最后一点是“无话不谈”。也就是成为对方能毫不隐瞒、毫不客套地倾吐真心话的对象。最后这个条件,只有在前面四点做到时才能成立。换句话说,只要看安全堡垒是否能维持让对方无话不谈的状态,就能判断这是不是一个好的安全堡垒。
??拥有一个无话不谈的对象,是守护身心健康、克服依恋障碍的必备条件。家人、朋友、恋人、伴侣、教师、宗教指导者、咨询师等专业人士等都可以。不用担心被伤害、被说教,可以全盘托出秘密而不必担心被泄露。拥有这么一个无话不谈的对象,就能借由这个媒介踏出改变的第一步。
??有些人身边完全没有能够当作安全堡垒的对象。对这样的人来说,往往会将书本或网络里的世界当作虚设的安全堡垒。能够表现自我,也能得到响应的博客或聊天室,确实具备安全堡垒的要素。可是,在那里受到伤害的风险也很大。遇见一个能毫无保留地倾吐心事的对象,在克服依恋障碍的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一件事。只要对方具备良好安全堡垒的条件,不只倾诉的过程能带来很大的疗愈作用,长远来看,过去那些已成断片的伤害和扭曲,也能借此开始得到统整与修复
???不过,当对方不是一个十足安全的堡垒,自己的依恋创伤又太深时,坦白内心世界可能掀起对对方的不安或怀疑,反而造成更严重的焦虑,使自己再次躲入封闭的硬壳中。有强烈依恋焦虑的人,一旦开口倾吐,往往会受冲动驱使,忍不住一口气说完,或者急着表白自己的一切。然而,那么做只是把自己隐私的一面摊在对方面前,造成对对方的惊吓,妨碍彼此建立对等的关系。
?
??因此,若身边有这样的亲友或伴侣,持续耐心地付出,努力成为对方的安全堡垒,对逃避型的人来说比什么都重要。
好父母会为孩子打造良好的安全堡垒
??
??依恋,培育自与双亲的关系。当培育依恋的过程触礁时,就会产生依恋障碍。为了修复触礁受创的依恋,最好的方式是改善与双亲之间的关系。
??有些父母发觉孩子身上浮现问题时,立刻努力改变自己与孩子相处的方式,这么一来,无论孩子或自己都能得到大幅成长,使亲子关系朝良好的方向演进,其他问题也就随之稳定下来。这样的例子并不算少。
??另一方面,许多父母本身已经具有不稳定的依恋问题,却不愿接受自己的问题,更一味地认为问题出在孩子身上,丝毫不改否定孩子的态度。这种时候,就算孩子试图改善问题,也只会再度受到伤害,阻碍依恋的复原。
即使父母有心改善问题,若是在初期阶段便将问题归咎于孩子,多数时候还是会令孩子受到伤害。更何况,需要改变的往往是父母,并非孩子。
??在这种状况下,往往得不到父母协助;就算父母愿意协助,最好也需要一个第三者帮忙说明状况,提醒父母不要偏离问题的方向。
就结论而言,克服依恋障碍时,上述第三者的介入不可或缺。这位第三者有时必须暂时(视情况而定,也有可能长达好几年)取代父母的角色,借此让孩子重新建立良好的依恋体验,从不安全型依恋转变为安全型。
??这种情形下最重要的,便是这位第三者是否能够发挥安全堡垒的功能。换句话说,所谓取代父母的角色,指的并非接手所有照顾及养育工作,而是成为孩子的安全堡垒。
安全堡垒就是在紧急时提供依靠,使孩子得到庇护的容身之处,也如同心灵支柱一般,令孩子能够感到安心。这里同时也是孩子在探索外在世界时的基地,当他们在外面遇到麻烦或危险时,逃回这里就能寻求协助。另一方面,孩子也不需要被束缚于安全堡垒之中。因为一个良好的安全堡垒,知道如何尊重孩子本身的主体性,维持响应孩子需求的基本态度。
??当情绪还不稳定,仍然会感到不安时,孩子可能会频繁地依赖安全堡垒,寻求安全堡垒的帮助。等到心情稳定下来,恢复安心与自信后,依赖的次数就会减少,逐渐增加自主行动力。再经过一段时间后,或许只需要在心中想起安全堡垒就能达到充分的效果,不需实际做出依赖的行动。到了这个地步,才是安全堡垒存在的最高境界。
??为了克服“没有安全堡垒的障碍”,孩子身边绝对需要一个良好的安全堡垒。
案例:卢梭的安全堡垒:持续不变的爱是治愈关键在依恋障碍中,非抑制性依恋障碍或程度较轻的焦虑型依恋形式者,因为无法靠自己独立,只要一找到适合的人就会尝试接近与依赖。很明显地,年轻时的卢梭就有这样的倾向。他似乎有一种特殊才能,擅长找出会爱自己、帮助自己的人。只要感觉到这样的人出现了,他就会向对方倾吐自己的寂寞与身世,吸引对方的注意。
???踏上流浪之路的卢梭,在一个叫作华伦夫人的贵妇身边找到了落脚处。这位比卢梭大上一轮的贵族夫人,逃离不幸的婚姻生活后一人独居。
???华伦夫人听了卢梭的身世,十分同情这个可怜的年轻人。或许因为她也曾有过幼年丧母的经历吧。
???经过一番波折,卢梭成为华伦夫人的情夫。对卢梭而言,华伦夫人就像母亲的替代品。事实上,他对华伦夫人的称呼就是“妈妈”。对年轻的卢梭而言,华伦夫人成为他的安全堡垒,不但抚平了他身上的依恋创伤,还提高了他的教养,帮助他累积社会经验,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男人。
???然而,两人的关系在七年后告终。当卢梭为了疗养而出远门时,华伦夫人有了新的情夫。曾经失去母亲的卢梭,再次失去视同母亲的女人。话虽如此,这七年对他而言仍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宝贵时光。
???有幸遇到能稳定付出爱的对象,从对方身上持续接收不变的关心与支持,这样才能渐渐修复内心的依恋创伤。比起稳定的依恋,治愈依恋障碍时最重要的一点其实是:持续接收不变的爱。
??不过,以卢梭的例子来说,他的遭遇同时夹杂了幸与不幸。幸运的是遇上不少愿意庇护他的对象,也从这些人身上获得帮助;不幸的是每一段关系都以决裂收场。原因出在卢梭对爱的期待过高,不只如华伦夫人这样的情妇,连挚友们都纷纷对他感到厌烦。这件事又使卢梭受到伤害,他逐渐变得无法摆脱猜疑心与对他人的不信任感。过度的依恋焦虑妨碍了他对别人的信任,到了晚年,卢梭被所有好友孤立,连曾经支持他的人也纷纷与他交恶,更糟的是政治迫害接踵而来,使他完全陷入孤独。不过,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卢梭的妻子黛莱斯。黛莱斯曾是卢梭出租屋的女仆,因为失学的缘故不识字,但是她对卢梭永远忠心耿耿。因为有她陪伴身旁,卢梭才不至于在逆境中绝望,直到最后一刻仍坚持着他充满创造性的人生。对卢梭而言,黛莱斯正是他最后的安全堡垒。
因为依恋焦虑太过强烈,导致亲密对象离开自己,经常是依恋障碍者容易产生的不良模式。为了避免陷入这样的模式,依恋障碍者必须学习如何控制自己过度强烈的依恋焦虑。反过来说,扮演支持者的一方也应该理解这个情形,在相处时努力缓和对方的依恋焦虑。
??最后克服依恋障碍互助交流群+L
或者扫码
??希望群友能互相帮助支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