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问题前首先谈谈要谈谈报复心理是什么

所谓报复心理

一般就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对那些曾给自己带来伤害或不愉快的人耿耿于怀,只有通过攻击对方才能发泄心中不满的心理。

报复,这是人性中的一处心结,每个人都有可能产生报复心理。

但大多数人能够通过冷静的分析、理智的思考进行自我控制。不过却有人在报复心理的驱使下,做出了本可以不发生的事。

更科学的研究则来自瑞士,那里的研究者发现,当报复者实施报复时,除了心理上的满足,居然还可以带来生理快感。

青年科学

《青年科学》上介绍了这次实验。

报复,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卑鄙行为,起码也是不够光明磊落的行为。

可是,科学研究表明,从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看,这种行为也许有它自身的道理。科学家们通过对脑部进行扫描发现,对他人进行报复会让人有一种快感。

对此,瑞士研究人员做过一项试验,让一些人参与他们精心设计的欺骗游戏,然后监视参与游戏者的脑部活动情况。结果发现,在计划进行报复的过程中,的确会让人感到特别高兴,而高兴的程度也能预示谁愿意花更多时间、更多代价去进行报复。

这个结论也许并不会让人感到太惊讶,你只需想一想一句老话“复仇是甜蜜的”就行了。

这项研究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提示脑部是如何进行社会和道德判断的。

研究者其实对情绪和认识的交互作用更感兴趣,而这种作用又会影响其它领域,比如:如何更好地模仿别人的经济行为。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布赖恩.科纳特森对瑞士的研究人员进行了采访,科纳特森说:“人们埋下复仇的种子,更多是出于一时的冲动,而不是出于冷静而又有计划的动机。”

作为人,总是急于处罚那些他认为“需要处罚的人”,即使这样的报复行为,并不能为他自身带来好处,甚至也许会让他们失去什么。所谓“在所不惜”!从实际的立场看,这也许是失去理性的行为。

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报告称,苏黎世大学科学家使用PET扫描监视参与游戏者的脑部活动,以便确定是什么激发了人们做出这样的报复行为。

实验规则

两名参与者如果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话,他们两人就会得到金钱奖励。

但是,如果一个人去欺骗另外一个人的话,他就会以不公平的方式得到更多的金钱奖励。

有时,这种欺骗行为是故意而为的,另有一些时候则是游戏规则指示必须这样做。

而被欺骗的一方,当发现欺骗者得到了更多的金钱数量,他就会去实施报复,他甚至不惜把自己得到的钱用来向对方进行报复。

结果显示

在这里,研究者们发现,只要是报复行为经过了深思熟虑或者报复行为没有任何代价时,参与游戏的14个人,全都选择实施报复!

14个人中,有12人即使把自己的钱花掉,也要对欺骗行为进行报复。

这是一个多么高的比例!

PET

PET扫描显示,当游戏者决定报复时,大脑控制快乐和兴奋的那一部分,会变得非常活跃。

并不是报复后得到的愉快让他们这么做,而是预知的快乐促使他们进行报复。当报复行为会花掉他们的钱时,负责权衡得失的第二脑区参与进来,但大脑控制快乐和兴奋的那一部分仍在起关键作用。

脑部活动的程度,能够让研究人员预知哪一个游戏者更愿意花更多的钱去实施报复。

苏黎世大学经济研究学院负责人

“他们的行为并不是无法抵抗的情绪支配下的盲目报复,如果他们需要花钱进行报复的话,他们就会像买东西时对价格高的商品进行压价一样,努力减少报复所需的代价。”我要在你平庸无奇的回忆里,做一个闪闪发光的神经病。

厄内斯特·费尔

研究人员还发现:

如果鼓励他们与陌生人建立社会标准,那么他们也会从与人的合作中得到乐趣。

至于处罚违规者自己并没得到什么的这个事实,就已经不是重要的事了。

斯坦福大学

“这项研究只针对男子,所以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工作看一看女子以及各阶层各收入的人会不会有同样的反应。”

科纳特森

不过他强调说,这一研究对科学家试图解析情绪如何影响做出决定的努力来说十分重要。

斯坦福大学

“长期以来,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对人的感情并没有太注意,尤其是在这一研究之前,这就像你的脑子在事情发生前想像后果一样,我们要研究是什么激发我们的行为。”

科纳特森

以上的科学研究,说的还是“理性报复”,毕竟实施报复者在开始计划前会衡量自己的得失与代价,这是正常人的思维。

科学研究还只是科学上的事,人为什么要报复社会伤害无辜?我们还必须要把这个问题,放到人类发展历史与社会架构中来看。

在《圣经》里中有这么一句话:

你眼不可顾惜

要以命偿命

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

以手还手

以脚还脚

很显然,这句话在不信奉基督教的世俗中也得以流行,只是进行了缩写而已——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这种对自己遭遇侵害而产生的朴素报复观,并非基督教世界的创见,而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所普遍具有的一种生物本能,这种本能就如同我们与生俱来的爱情吸引、依恋、照料一样,由来已久。

在早期的人类社会里,对那些侵害自己或者家园的侵害者施以同等的报复,既能够消灭敌人以避免未来持续受到侵害,也能震慑其他潜在的侵害者,“侵害我,你们是要付出代价的”。

这种长期演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类生物本能,反映在我们遭遇侵害后一系列身心反应上。

当遭遇他人有意或无意的侵害,就很容易使我们体验到愤怒的情绪,这时我们大脑中控制冲动和理性思考的血清素(5-羟色胺)分泌受到抑制。

而主导我们攻击性的睾丸酮激素水平会上升,特别是遭遇到有意的侵害时。

血清素水平的下降,促使我们冲动控制力的削弱,而睾丸酮激素水平的上升,则在推动我们向侵害者发起攻击。

受到侵害时

受到他人侵害时,现代社会的个体依然会激起愤怒的感受,生理反应也与传统社会的人遭受侵害并无二致。

但他的愤怒会得到更为合理和理性的纾解:控诉他。当一个社会的法律能够充分地反映和保障每一个人的同等权利时,经过教育、社会影响而习得的文明行为反应,就通过文化传承的方式成为影响和支配人们行为的教养。

心理学研究也证实,后天的教养与先天的本能对影响和支配人们的行为都同样有效,并无明显的高下之别。

极个别报复社会者

另一些极个别的报复社会者,则来自他们有缺陷的人格或精神障碍。

例如,反社会型与偏执型两种人格障碍的交织,就容易使他们无视法律,也控制不住冲动而讲愤怒或偏狭的仇恨,于是他们就举刀挥向无辜的路人来宣泄。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类似的“天生坏人”,可能与生俱来就存在大脑结构和功能上的缺陷,如血清素的分泌明显低于普通人群。

报复戾气产生的基础

一些社会层面公正公平的缺失,也是报复戾气产生的基础。

当一些所有本该属于你的利益无端被他人强占,当所有本该受到惩罚的人逍遥法外,这时你的心里一般只有一个字:恨。

但是社会本身是否公平这是个辩证问题,它只存在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并没有公平与不公平的区别。

你在工作中受挫,你的生活难以为继,或者你和上司产生矛盾无法申诉等,这些可能都是报复心理的催化剂。

因此人们在呼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利益诉求途径。

确实,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和谐的社会关系,的确能够减少报复社会之人。

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然而,无论是社会发展到如何进步的程度,也无法保证每个人的一生都过得一帆风顺,经历挫折的人虽多,也毕竟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由此转化为对社会的仇恨,甚至去采取极端的报复社会的行为。

可见,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每一个有报复社会心理的人,都有其特定的原因,比如在单位或社会受到不公正待遇,感情上、事业上某方面受挫等,但因长期郁结于胸,形成强烈的仇恨心理,遂将报复行为指向社会无辜人士。

这类犯罪往往都是犯罪动机长期积累,报复心理经过长期积累达到临界点,就会实施犯罪行为,其中也不排除一时冲动型。

而此类犯罪行为极其疯狂,路边的甲乙丙丁受害者又往往是毫无防备,就此带给社会的伤害与恐惧感往往是长时间难以消除。

犯罪动机长期积累

从此类犯罪动机的长期积累来看,及时的心理干预和疏导将能起到巨大的作用。

所谓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如何疏导社会大众心理,避免有不良情绪之人采取极端暴力手段伤害无辜群众、报复社会,应该是值得我们深思并立刻付诸行动去做的事情。

本文大部分资料内容来自于《青年科学》与“云树心理咨询”相关文章。

热点新闻

日薪千元租男友过年单身狗过年秘籍看完一定能帮助你回家舌战群儒

长春人注意:冒充天然气的骗子又出现了,已有人上当

3名女学生手拉手过马路,瞬间一起被撞飞…

那些年我们用过火爆一时的QQ签名,现在看真是尴尬哭了…

新春到,

关于长春的所有便民信息和资讯信息,

码上到!

大吉之家▼▼▼▼▼

新文化报鲜奶管家▼▼▼▼▼

新文化报小记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zl/2772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