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胡特的疾病的分类学里面自恋的精神病病理学包括主要是以下4个疾病的类型:

一、自恋的病理疾患叫做自恋性的人格疾患。这个是比较重的,就是他的问题已经在人格这样比较深的或者是具有结构性的层面了。它的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抑郁、对微不足道的事情过度敏感、他有疑病的抱怨、而且缺乏生活的风趣。

第一是抑郁。在中国有8%-15%的人曾经得过抑郁症或者是正在患抑郁症。抑郁的自体心理学的解释就是他的力比多或攻击性过多地指向自己,而过少的指向外界或者是他人。如果再简单的说一下抑郁的状态,实际上就是自己跟自己玩多了,就必然会抑郁。那么治疗抑郁症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这个人把力比多和攻击性投射到客体关系中间,这样子他就没有抑郁的动力。

第二就是对微不足道的事情过度敏感。外面有一点点风吹草动在他的内心里面就掀起滔天巨浪。大家可以看得出来这种人的情绪的状况是很容易被外界的一些小事情引发非常大的影响。

第三就是疑病。这些人总是怀疑自己得了某种不可治愈的疾病,经常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有的来访者会说我得了一种现代的任何高科技设备都不可能检测出来的疾病,那么大家可以听的出来就是在以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在吹牛。

第四呢就是缺乏生活的风趣。这种人在生活中间有可能没有愉悦自己或者是愉悦他人的爱好,然后在人际关系中间呢主要是以利用别人为前提或者说为交往的条件,而缺少一些非功利的在人际关系中间获得纯粹的快乐的愿望。

二、以行为障碍为特征的自恋性病理状态。它的特征就是性倒错、反社会、还有就是成瘾行为。有很多这样的病人他们没有生活在们正常的社会中间,他们生活在监狱里面。

三、所谓的融合饥渴型人格。他们的主要是表现就是倾向于跟他人共生,要满足人际关系中间的高度的融合的关系,并且要求他人处在一个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距离上面等等这样一些特征。

四、逃避接触性人格。这样的人他非常的需要亲密关系,但是在亲密关系中间如果有一点点受伤害,他就会以完全的逃避和自我隔离来避免跟他人亲密关系中间有可能带来的危险。

以上是从四个完全不同的层面来对自恋做归类。第一个呢是从人格层面,第二个是行为层面,第三个是从关系的融合层面,第四个是从关系的逃避层面。

再简单的说一说对自恋的另外的理解,自恋它实际上是一种,我做什么事情,然后我把这个事情做得很漂亮,是经过外界检测的,然后就产生了一种比较高的自我价值感,这就是自恋。自恋呢同时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珍惜值得被保护的真实感觉,而且我们听得出来,如果我们的自恋是像刚才说的这样的健康的,这是被社会所允许的,像所谓的集体的自恋,比如说我们中国人总说我们有几千年的灿烂的没有中断的文化,我们有地大物博的特征,这样一些东西都可以让人有一种作为中国人的强烈的自恋的感觉,这个可以增加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这个就是健康的自恋。但是如果我们今天认为只有我们是好的而别人是差的,这就是不健康的或者说非常虚弱的自恋。在纳粹统治时期德国人认为只有日耳曼民族是最高贵的民族,其他的民族都应该在这个地球上消失,这就是一种夸大了的病理性的自恋。

有人可能要问科胡特的这些关于自恋的理论是怎么来的,这个来源真的跟当年弗洛伊德时代那些精神分析理论的来源非常非常不一样,弗洛伊德看了很少的一些病人然后就搞出了庞大的精神分析体系,但是在他后来的追随者身上或者是在科胡特身上就不是这样子的,科胡特是大量的对新生儿进行基础的研究,最后发展出了精神分析的自体心理学学派,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好的精神分析师对婴儿的长时间的观察是必不可少的,动不动有人批评精神分析,真的是要批评精神分析是需要有资格的,其中就是你必须要有足够的对婴儿的观察时间,如果你有了几百个小时或者上千个小时对婴儿的观察,你可能会同意精神分析师们所说的很多的东西,但是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基本的精神分析的训练的话,那么你说的任何话可能都是没有底气的。

下面说一下自体和自我之间的区别,EGO和SELF的区别,以前我们把这两个英语单词都翻译成自我,但是后来发现它们还是有很多的不一样的地方,所谓的ego我们现在还是保留“自我”的翻译,它是自我、本我、超我这三个人格结构中间的一部分。而自体呢,self指的是整个人,你如果真的要较真的话,那么你可以认为所谓的EGO只不过是SELF的1/3而已,因为SELF至少它可以包括EGO、SUPEREGO还有ID,就是自我、超我和本我。

我们现在来谈一谈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在精神疾病诊断手册第四版里面也就是DSM4里面,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的特征呢是持续型的夸大,过度敏感,缺乏共情能力,还有自我夸大感,认为自己的问题是唯一的,而且这个问题只能够被特定的人所了解,这一点在我的临床工作中间真的是印象非常深刻。比如说有一些人用各种复杂的方式找到我,然后跟我说我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够治疗他的疾病的人,我的反移情的感觉呢就是觉得自己非常非常了不起,但是我知道这个感觉是他传递给我的,也就是说他把自己看得如此的唯一,以至于能够治疗他的疾病的人在几十亿人中间也只有某一个人,就是典型的自恋的需要。不过这个问题我再延伸一下就是在心理治疗这个领域里面真的没有某一个人的水平绝对的高,一个人得了病他如果仅仅是按照某一个治疗师的名气去找他的话,他非常非常有可能失望,就是因为这个人的名气或者社会地位又或者是声誉啊那些是一回事,跟他是不是匹配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也就是说你找一个从光环来说,浓度不那么高和亮的这样的一个人也许有可能更加匹配一点儿,你找一个光环很大很亮的这样一个人也许在关系这个角度来说不一定匹配你,而真正能够起到治疗作用的就是你们两个匹配的关系。

另外还有一个实证的研究,就是研究从业了20多年的老医生和从业只有3、5年的年轻的医生,他们的治疗效果谁更好?结果发现了他们治疗效果是差不多的。有人也在分析为什么会是这样子,分析的得出的结论就是老医生的确是见多识广,使用技术非常熟练,但是他们因为过长时间在这个领域工作已经丧失了热情。而刚刚进入这个领域3、5年的人,他们技术的运用可能不是太娴熟,但是他们还有很多的工作热情,而这个呢可以部分地弥补他们之间的不足。

同样的还有另外一个有趣的研究结果,就是研究同一个学派里面的所谓的高手和低手之间的不一样,以及不同学派之间的高手之间的差异,结果也令人惊讶就是发现不同学派的高手之间的差距要小于同一个学派的高手和低手之间的差别,大家可以看得出来对一个老师傅来说,它是什么学派真的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什么呢它根据不同的病人的状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治疗的技术。刚才这个研究如果用更通俗的话来表达就是,你在这个行业混的时间长了之后你学派的特征就会越来越淡,而你刚刚进入这个领域之后你可能会被某一个学派强烈的影响,并且具有这个学派的治疗师的明显的特征。时间长了之后,这些特征就可能会减弱或者是消失。不过另外一点也需要强调就是,如果你刚刚进入这个心理治疗的领域里面,一开始就没有受过某一个学派的长期的和深入的训练,一开始就没有太明显的学派的特征的话,这个可能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最近做了一个案例督导,他报告了50分钟的案例,我都没有发现他在使用某个取向的理论跟别人做治疗,他完全靠自己在哲学或者是文学或者是日常生活中间的经验,用这些东西在跟病人做治疗。我觉得在现代社会这样子给别人做治疗,应该既不会被法律法规所允许也不会被我们专业领域的规则所允许。所以呢每个人在进入这个领域的时候,刚开始的时候都应该有明确的学派的取向,至于你在这个领域里面玩的时间长了之后,开始具有个人的治疗的特征这个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们再回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方面,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有三个标准:

第一是夸大的自我。他的自我的能力没有那么大,但是被他想象的很大。另外这个夸大同时也包括对自己的缺陷或者是毛病或者是疾病的夸大。大家看得出来这个夸大的方向不仅仅是朝非常好的方面夸大,而且也包括朝非常糟糕的方面夸大。这是第一个有特征的或者说有诊断价值的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表现。

第二就是唯我独尊。但是这个词还可以改一改,如果这个人的感觉是唯我独不尊这个也算,反正自己是唯一的。有一些人在他发现自己不是沙滩上面的唯一的鹅卵石的时候,他的自恋就已经受到伤害了。像有很多我的来访者,在进到我的咨询室之后跟我说他刚刚看到另外一个来访者从我的咨询室出去,这个让他觉得很不爽,为什么呢,因为这表示你这个医生有很多的来访者,而我作为来访者只有你唯一的医生,这个极大的打击了他的自恋。有一些女性穿衣服很怕碰到这样的情况就是撞了衫,她穿了一件自己认为很合适很时髦的衣服出门,然后迎面走来一个人跟她穿的一模一样的款式、颜色和牌子的衣服,这个可能会让她觉得自恋受损,因为她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拥有这件漂亮衣服的女人。

有人会认为自己的处境是全世界唯一的最糟糕的,还有一些人认为自己的经历是全世界最糟糕的,还有一些人认为自己所患的这个疾病是唯一的疾病。我曾经碰到过一个20多岁的男性的来访者,他见我第一面就告诉我说,他得了一种这个世界上60亿人中间没有其他任何人得的疾病,而且呢他不想告诉我,因为这个可能关系到很多的羞耻感,我差不多用了十几次的时间才真正的知道他这个疾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当然在他告诉我之后,我作为医生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跟他患有同样的疾病,在他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得了跟他一样的疾病之后,他觉得他的自尊受到了伤害。这是第二个诊断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核心表现。

第三个诊断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标准就是对赞美成瘾。这种人在人际关系中间随时都需要别人赞美他,如果别人没有机会赞美他的话,他可能要隔几分钟就要把自己吹嘘一顿,如果没有这样的赞美他可能就活不下去,这样的人对赞美的需要就像我们正常人对空气的需要一样,但是这个人的意识和潜意识都可能知道他在人际关系中间绝不可能分分钟都获得赞美,有可能有时候还会获得批评,就因为对这种持续的赞美的供给有点信心不足,所以他们可能会让自己远离人群。这样子虽然不会得到赞美但至少可以避免别人的批评。

满足以下3个条件的人就可以被诊断成自恋型人格障碍。

第一是夸大,第二是唯我独尊,第三是对赞美成瘾。

在满足了以上的特征之后呢,就可以被诊断成自恋型人格障碍。如果还有以下的特征就表示这个人的自恋程度比较高或者说这个病得的比较重,对于权力或者是无限成功的潜意识的幻想。有很多小孩啊他们从小就胸怀大志,比如说要当一个国家的总统或者是要得诺贝尔奖。这些东西会被社会或者家庭极大的鼓励,但是我个人觉得我们在鼓励孩子的雄心壮志的同时,也需要对孩子的这样的幻想保持警觉,因为巨大的理想的幻想有可能对应着这个孩子的低价值感。意思就是你幻想你当的官儿越大,就表示你可能对周围的环境的控制越弱,你幻想的荣誉越大就表示你内心或者潜意识层面有对应的数量的屈辱感,或者是虚弱感。如果我们没有理解这些孩子们对无限成功的幻想的背后的意义的话,过多的鼓励他这样成功有可能会忽略它背后隐藏的那些糟糕的东西。所以这个可能会在以后埋下定时炸弹,比如说在这个人他如果不能够获得那么大的成功的时候他可能就转而抑郁。

我们再看看其他的显示自恋严重程度的标准,还有一个就是被批评的时候的暴怒。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人啊,被稍微有一点点批评的时候就可能有巨大的情绪反应,比如你对他的批评的程度是一两分但是他反应的程度呢可能到了八九分,这个让你觉得你好像没做什么,他就已经存在非常愤怒的状态,你是对的,你的确可能没做什么,但是呢这个人因为他的自恋或者说他持续处在力比多和攻击性指向它自身的状态中间,所以你一两分的攻击只不过是激活了他本身就有的七八分的攻击,然后就使它处在超级的愤怒的状态中间。跟这个暴怒相应的还有见诸行动的这样的行为,比如对某些社会不公正我们一般神经症水平的问题的人,可能通过发发牢骚就弄得自己内心平衡了,但是对于严重的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病人只是通过语言来发发牢骚是不可能使他获得内心的平衡的,他需要通过行动通过攻击社会甚至到杀人放火的程度才能够平息他内心的怒火。

另外一个表示自恋程度比较严重的标准就是,经常的有比较重的羞耻的和屈辱的感受。我相信在生活中间真的是有很多这样的人,不过我需要先说一下,如果一个人他有羞耻和屈辱的感受,这个比完全没有羞耻和屈辱的感受肯定要健康得多,这真的是表示这个人的人格发展已经到了比较高级的这个水平,但是如果他有太多的跟现实不协调的羞耻和屈辱感的话,这个可能会让他这一辈子过得不是太好,一个完全没有羞耻和屈辱感的人他在生活中间可能会做出非常糟糕的事情,而没有丝毫的自责和内疚,而且这种人有严重的超我的缺陷,是不可以被心理治疗的。写《种防御机制》的布莱克曼博士他说他研究了个对儿童实施虐待的犯罪分子,发现他们中间只有2个人有羞耻感和屈辱感还有内疚感,所以只有这2个人是可以被治疗的,而其他的个人是不可以被治疗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人生活在我们中间,是不是真的可以严重的威胁到我们的安全,不过我想也没有必要过多的夸大这样的事实,因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本身就需要承受一些不安全的威胁,一个健康的人能够忍受这样的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不安全感。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严重程度标准之一,就是在跟他人的关系中间他是人际利用的,他跟他人在一起不是为了享受非功利的人与人在一起的愉快,而是一跟别人打交道就在想着怎么样利用别人来处理一点自己现实生活中间的事情,比如说认识一个交警就可以让自己在违规之后不受惩罚,认识一个医生可以去好好看病,认识一个心理医生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加健康,认识一个当官的就可以在某些时候让自己拥有某种特权等等,大家可以看得出来这样的人也许在开始的时候他能够用他的热情或者是社交能力来掩盖他的功利性的需要,但是时间长了之后总会被别人看透,最后他可能也会让自己处于孤独与无助之中。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病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缺乏同情心,他可以看见别人受苦受难而没有丝毫的怜悯之心,或者是悲悯之心。所以这样的人,即便是拔一毛而利天下的事情他都不会干。

还有一个严重程度标准就是对他人的过度的羡慕或者是嫉妒,他可能会无视自己幸福的生活,他的目光总是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zl/2857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