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护理 >> 读书笔记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理论3
今天我们继续来分享第二章的内容。第二章一共分为四部分内容。1、催眠的主要理论观点。2、催眠是自然和跨情境的。3、催眠的现象学体验。4、如何组织催眠事件。
首先我们看一下催眠的主要理论观点。书中分别从早期推测,当代观点,折中观点三方面分述了催眠的主要理论,同时也讲述了催眠的发展过程。
现在我们把这三部分的内容集中在一起看,首先有几个理论观点明显是不对的,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早早被淘汰掉了,比如:催眠即能量通道。催眠即睡眠。催眠是病态的。在这里我们也就不再详述。
我们重点来说说传承下来,并且经不断演变,到目前为止仍然在通用的这些理论观点。
1、催眠即暗示。
这个理论观点是Nancy学派的创始人奥格斯特利贝尔特提出来的,他把催眠和睡眠比较后,认为催眠是直接暗示的结果。
后来希普维特伯恩汉姆成为了利贝尔特的学生和仰慕者,他继承并发扬了利贝尔特的观点,他认为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暗示感受性,他将其定义为“把意念转变为行动的能力”。并且他成功地将催眠应用于各种医疗行为中。然而在后期,伯恩汉姆渐渐停止了催眠术的使用,因为他认为在觉醒状态下进行暗示可取得同样的效果,并把这种新的方法命名为“心理疗法”。
我还挺赞同伯恩汉姆的这种作法,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处处都在运用暗示。
我们先在这里了解一下暗示是什么。暗示是一种心理影响,用言语、手势、表情等使人不加考虑地接受某种意见或做某件事。
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乃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实验证明,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暗示所以能够对人的躯体和心理行为产生巨大影响,是因为暗示是一种人类所固有的普遍的心理特性,通过言语的联想过程转化为情绪状态,并产生心理冲动,直接作用于机体的各种机能和行为活动而发挥其作用。暗示的作用可以分为两个过程:一是通过语言或动作的刺激,使受暗示的人产生观念的过程;二是在这种观念的基础上引起行动的过程。
暗示作用的发挥必须经过这样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给予患者以一定的刺激即他人暗示或自我暗示,这是暗示作用发挥的前提条件;而暗示作用的真正发挥,还必须经过第二个过程,把外界刺激转变为自我观念,并把这种观念付诸行动即自我暗示。暗示如果是他人所提供的暗示,只有在受暗示者接受其语言或动作后形成观念,并产生效果,暗示的作用才能得到实现。如果在别人给予刺激的场合下,受暗示者没有接受这种刺激或没有转变为自我观念,暗示也就不会产生效果。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暗示的本质是自我观念转变为行为的过程。
我们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接收着外界的暗示。比如,电视广告对购物心理的暗示作用。在无意识中,广告信息会进入人们的潜意识。这些信息反复重播,在人的潜意识中积累下来。当人们购物时,人的意识就受到潜意识中这些广告信息的影响,左右你的购买倾向。
但是不同的商品广告对于不同类型的人产生的暗示作用是不同的,这就是上面说到的自我观念转变的过程,比如对于一个技术宅男,服装类广告他就接受不到,而对于一个热衷于美饰的姑娘,那些科技产品就不在她的接受范围之内了。
人们为了追求成功和逃避痛苦,会不自觉地使用各种暗示的方法,比如困难临头时,人们会相互安慰:“快过去了,快过去了。”从而减少忍耐的痛苦。人们在追求成功时,会设想目标实现时非常美好、激动人心的情景。这个美景就对人构成一种暗示,它为人们提供动力,提高挫折耐受能力,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人都会受到暗示。受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它是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能力,当人处于陌生、危险的境地时,人会根据以往形成的经验,捕捉环境中的蛛丝马迹,来迅速做出判断。这种捕捉的过程,也是受暗示的过程。因此,人的受暗示性的高低不能以好坏来判断,它是人的一种本能。
下面我们可以看几组在日常生活中暗示作用的运用。
比如我们在日常说话中常常隐藏着一些假设。
1、你是要吃米饭还是要吃面。(暗示了你一定要吃东西)
2、你待会回去的时候是坐车还是打的?(暗示了你一定会回去)
3、请看看我们店里哪样东西是你最喜欢的?(暗示了你一定有喜欢的)
4、你打算多快做这个决定?(暗示了你一定会做出决定)
5、你准备什么时候开始更放松?(暗示了你已经处在放松状态,同时你还要继续放松下去)
6、你到底爱我有几分?(暗示了你是爱我的)
另外我们谈话中的有些反面提议,看似否定其实是肯定的。
1、我不要你想到蓝色。(听者为了理解话的意思,头脑中必定浮现出蓝色)
2、在你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前,不要出发。(其实暗示了你一定会出发,同时暗示一个人去做充分的准备)
3、你能否这样放松并不重要(暗示你要放松)
4、你不要太快的去决定。(暗示了要做出决定)
还有一些看似在讲第三者的故事,其实在是暗示当事人的:
1、每次我看到我这双旅游鞋,我就会想到上次爬山的情景。当时快日落西山,我觉得相当疲惫,真想好好放松一下。正好又看到夕阳缓缓的落下地平线,这种昏黄的光线让我睡意更浓,慢慢的,我的眼睛随着夕阳一直沉了下去,及时想尽力睁开也睁不开。(有大量的放松暗示)
2、我有一个朋友,说年快要到了,他有很多新计划要开始做,自己也非常开心(同样是在暗示)
还有一些话刻意说的很模糊,这样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每个人听了都感觉好像在说自己似的,好像被猜透了心思一样:
1、我知道在你生活中出现了某些难关,你一定要找出一个适当的解决方法。
2、努力工作吧,赚了钱就可以买很多你想要的东西了。
我们上面讲了这么多关于暗示的内容,也是想让大家更好的理解“催眠即暗示”这个理论观点。
2、催眠即解离。
下面我们说说第二个理论观点——催眠即解离。
解离一般被定义为一种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意念系统从正常的人格中分离出来并独立运转。解离现象其实很常见,从做白日梦、恍惚之间忘了我是谁、似曾相识、恍若隔世、到临床工作中常见的解离性失忆、多重人格障碍等,而且也常出现在其它精神疾病中,包括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病、双向心境障碍、强迫症等等。
解离是指一或多种正常、主观的完整心理生物功能的瓦解或/及中断。所指的心理功能至少包括,记忆、身份、意识、知觉和运动控制等。
皮埃尔让内是这个理论的最早倡议者之一,他把催眠状态描述为受试者下意识的而不是有意识的执行认知功能的一种状态。
希尔格德复苏并修正了让内的解离概念,他把催眠体验描述成受试者暂时超脱了通常意识的计划及监控功能。通过独立于现实测验的运作,受试者降低了判断力,获得分离性体验,如健忘症、催眠性耳聋、疼痛控制和自动书写。
我想到了曾经在一次催眠培训课堂上的体验,一个被催眠的同学,他被老师催眠为不知道疼痛的感觉,然后我们其它同学,轮番的上去,在他的手上,胳膊上用笔戳以测试他有没有疼痛的感觉,开始大家都很小心,怕戳疼他,但是似乎真得没有什么反应,后来有些女同学使出了杀手锏,直接用指甲掐,看着皮肤上被掐出来的两道带着血丝的红印子,我的手都感觉到疼了,可是他仍然没有什么反应。后来催眠唤醒后,那个被催眠者看到自己手上的伤痕,十分震惊,他用另一只手抚摸着那些红印子,嘴角微微咧动,这时他才感觉到手的疼痛。这可能就是一种解离的状态吧。身体的感知与大脑的认知出现了分离状态。
另外一个例子不是在催眠中,但是我感觉是可以在这里说一下,是一个来访者的梦,他说我总是在梦中呈现出另一个我的样子,是完全和现实中不同的我。在梦里,遇到某些事情,我会用完全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我感觉到很痛快,很舒服。但是这些处理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我绝对不会使用,我没有勇气,不敢去那样做。梦与催眠的关系很微妙,我会认为催眠是一种人造的梦。其实我们在催眠中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一个人在现实中不敢去做的事,他在催眠中可以应对自如,好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但哪个才是他呢?到底催眠中的他是真正的他,还是现实中的他是真正的他呢?其实都是他,这种分离性的体验,可以让来访者感受到自己的内在力量,当然我们需要通过催眠后的谈话帮助来访者意识到这一点,并且能够利用在催眠或梦中的体验,让这种体验在现实中帮助来访者解决现实的问题。
艾瑞克森也倾向于赞同催眠的解离模型,他曾经说过:“在深度催眠水平上,允许受试者适当地、直接地在无意识水平上发挥功能,而没有来自意识心理的干扰。
在治疗性催眠期间,通常个体的参考框架和信念被暂时改变,从而更易于接纳有益于问题解决的心理功能模式。”
3、催眠即退行、角色扮演及动机参与。
许多心理动力学者用弗洛伊德和新弗洛伊德学派的概念解释催眠体验,认为催眠是心理退行和移情。这种观点认为,催眠受试者在催眠中转换到一种较少分析、更多初级的加工风格状态。
退行是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人们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以满足自己的某些欲望。是一种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这种现象,各年龄阶段均可看到。例如,有一个5岁的孩童,本来已经学会了自行大小便,后来突然开始尿裤、尿床。为此,其母烦恼异常。经过仔细分析,才了解到这家新近添了一个婴儿,母亲把全部精力放到这个小弟弟身上,整天“端屎端尿”,而无暇顾及“不惹麻烦”、“能自己照顾自己”的“乖哥哥”。这个男孩子发觉不能像从前一样获得父母亲的照顾,便出现退行。
成人也常有退行现象。例如,某些病人经过死里逃生的车祸或危险的大手术之后,虽然躯体方面已经复原,但是,内心却一直担心,认为身体还没好,医院,不敢出院去面对现实。这是因为病人经此变故,精神上受到打击,害怕再负起成人的责任及随之而来的恐惧和不安,而退行成孩子般的依赖了。
但是催眠中的退行,我个人感觉还是和以上说的略有不同,催眠确实呈现了一种退行的状态,但是从退行的动机来看是更为主动的,或者说是有意识的退行。这就像是弗洛姆提出的,他对种种关于催眠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进行了回顾,提出了强调催眠受试者“被动自我”和“适应性退行”的更精确的看法。
所以后面说到的理论,催眠即角色扮演,催眠即动机参与,和这个都有关系。
因为有了参与的动机,也就是说受试者有了这种想要被催眠的需要,他就会更有主动性,所以受试者会主动的承担起角色扮演的任务,即自觉自发的对暗示主题进行想象和期望,最终进入到一种退行状态。
让内对于这一点也说到,除了催眠的分离状态之外还存在一种“角色扮演”的成分,即被试更愿意去取悦催眠师。在让内的体验中,催眠性分离通常涉及受试者早期生活经历的退行。在催眠过程中,受试者能记起催眠前发生的事件,以及正常觉醒期间发生的事情。
我们上面说到这么多理论,催眠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我个人认为并不能用单一的一个理论来解释催眠,他是复杂的,多变的。
所以艾瑞克森被要求对催眠或无意识过程的性质给出明确解释时,他旗帜鲜明地反对这样做,并解释道:“不论我说它是什么……都将会扰乱我对其诸多可能性的认识和利用”。
我想这也是学习艾瑞克森催眠的一个难点,他没有一个确切的对于概念的定义,他总是保持着一种开放的,灵活的,体验性的。我觉得倒是有点像佛教里的禅宗,主张顿悟法,“见性成佛”,自初祖达摩祖师起,皆指人心,不拘修行。禅宗要求从青山绿水中体察禅味,从人自身的行住坐卧日常生活中体验禅悦,在流动无常的生命中体悟禅境,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精神的自由。
我们再看艾瑞克森是怎么说的:“我们必须认识到,不论一种描述是多么精确或完整,都不能取代实际体验,也不适用于所有受试者。对于不同的受试者,任何一个深度催眠的描述必定有其细节上的变化。任何一个水平的催眠都不存在绝对统一的催眠现象。一些轻度催眠状态的受试者会出现与深度催眠相似的现象,而一些深度催眠者则表现出通常被认为是轻度催眠特征的行为。某些处在轻度催眠状态却表现出深度催眠行为的被试,或许会在深度催眠真的到来时却失去了同样的行为表现。比如,在轻度催眠状态下容易发生健忘的被试,在其深度催眠状态下可能就不会形成健忘症。这种不规则的原因在于受试者轻度催眠状态的心理取向与其深度催眠状态下的心理取向完全不同。”
所以书上说“艾瑞克森学派最需要的品质是灵活的、开放的立场。催眠从业者可将这些理论看做相互补充而不是互相排斥的。”我想这也许正是我们学习上面这么多理论最终的一个目的吧。
所以如作者所说:有许多重要的情境和人际关系变量影响着催眠状态的总体发展,另外,每个受试者都拥有独特的品质,这样如果将每个人的催眠状态看成是同样的体验,那就违背了催眠本质。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