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酷无情”的儿童,

他们明显表现出在情感、悔恨或共情方面的缺失,

心理学家们认为,

这类孩子成年后,更易成为冷血精神病者(psychopath)。

去年夏天的一天,安妮和丈夫送他们9岁的儿子迈克尔去上小学,这是他第一天上课。多年来,这对夫妻一直觉得很难搞懂家里的这位大儿子:他时常大发脾气,有时则拒人于千里之外。迈克尔的这八星期课程事实上是精心设计的心理学研究——与其说是上学,不如说是破釜沉舟之举。

据妈妈说,迈克尔的问题大概是在3岁左右开始出现的,当时他的弟弟刚出生没多久。她说,当时迈克尔的表现主要是“像淘气包那样”,但他的行为很快就升级为发脾气,当中会大声喊叫、嚎啕大哭,而且根本安抚不了他。这跟普通幼儿的表现可不像。“他的举止并不像是‘我累了’或‘我难过’,这才是正常小孩的样子,”安妮回忆说:“他的表现真的不太寻常,而且每天都要闹好几个钟头,不管我们做都没用。”

安妮和米格尔第一次带迈克尔去看心理治疗师时,对方诊断他患的是“长子综合症”:他之所以发火,是因为憎恶家中新出生的弟弟。他的父母承认,迈克尔确实对家里新出生的宝宝怀有深深的敌意,但兄弟间的竞争似乎还不足以解释他持续的极端行为。

到了5岁时,迈克尔有了别的小孩没有的新本事,前一秒钟他还在怒气冲天,后一秒钟就能变得彬彬有礼,或者悉心施展魅力——安妮形容说,这种情况让她极其不安。“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他能表现出适当的情绪,”她说。

在过去这六年来,迈克尔的父母带他去看了八个不同的心理治疗师,得到的诊断五花八门。“这么多人跟我们说了这么多截然不同的东西,”安妮说:“噢,他得的是注意力缺失症(ADD)——噢,不是的。他得的是抑郁症——也可能不是。打开一本《精神疾病诊断标准》(DSM),随便往一种疾病名称上一指,很有可能你会发现他符合其中的几条特征。他符合强迫症的一些症状。他符合感觉统合异常症(sensory-integrationdisorder)的一些症状。可没人知道在治疗时,他身上占统治地位的症状是什么。这真是太让人郁闷了。”

去年春天,治疗迈克尔的心理医生介绍他的父母去咨询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研究员丹·沃斯布施。经过了一系列测试,安妮和米格尔得到了另一种可能的诊断:他们的儿子迈克尔也许是冷血精神病(psychopath)患者。

过去10年来,沃斯布施一直在研究“冷酷无情”的儿童——他们明显表现出在情感、悔恨或共情方面的缺失——而且人们认为这类孩子成年后,更易成为冷血精神病者。为了评估迈克尔的情况,沃斯布施使用了一系列精神学测试与教师-家人评判量表的组合——这些工具设计用意都是为了测量未成年人的冷血和掠夺性行为,而它与成年人的冷血精神病有着紧密的联系。(“反社会”和“冷血精神病”这两个术语实质上是等同的。)

目前在儿童冷血精神病方面并没有标准化的测试,不过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相信冷血精神病和自闭症一样,是一种独特的神经系统症状——最早可能儿童5岁时得以确认。在确诊方面最核心的是冷酷无情特质,现在大部分研究人员认为可以通过它将“新手冷血精神病者”跟出现常规品行障碍的孩子区别开来,后者也容易冲动,难以约束,并且表现出敌意或暴力的行为(在成年人的诊断标准中,其中一个要求是出现自恋和冲动行为,不过它对于儿童很难适用,因为儿童天生就即自恋又冲动。)。

▲“我想得最多的,便是这群孩子表现出的操纵能力,”研究者摇着头,一脸不可思议的表情。

在一些儿童身上,冷酷无情特质以十分明显的方式表现出来。在一个著名的案例中,一个名叫杰弗瑞·贝利的九岁男孩将一名幼童推入佛罗里达一家汽车旅馆游泳池的深水区。当孩子拼命扑腾,最终沉入池底时,贝利拖来一把椅子在一边观看。事后受到警察讯问时,贝利解释说他很想知道别人溺死时是什么样子的。在被羁押时,他看起来对自己面临监禁这件事并不担心,但对成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zl/2679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