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多在精神刺激或不良暗示后发病。各种不愉快的心境、愤怒、惊恐、委屈等精神因素常是初次发病的诱因,以后因联想或重新体验初次发病的情感可再次发病,且多由暗示或自我暗示而引起。

由于癔症具有较大的神秘色彩,其症状表现又与许多疾病相类似。所以许多国家对“癔症”一词取消或避免使用,而我国的CCMD-3则保留了这一名称,对其解释为:

癔症为一种以解离症状(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和转换症状(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快心情,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为主的精神障碍。

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本障碍有癔症性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除癔症性精神病或癔症性意识障碍有自知力障碍外,自知力基本完整。病程多反复迁延。常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女性较多。

此解释明确指出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特点概括为:部分或完全地丧失了对过去的记忆、身份意识,即刻感觉以及身体运动控制等方面的正常整合,可出现一下症状:

(1)分离性遗忘症:属于心因性遗忘,患者没有头、脑外伤等器质性损害,而对自己经历的重大事件突然失去记忆;被遗忘的事件往往与精神创伤或应激性事件有关,并非由于偶然原因而想不起来,如果只限于某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件不能回忆,称局限型或选择性遗忘;对以往全部生活失去记忆者则称为广泛型遗忘。

(2)分离性木僵状态:精神创伤之后或为创伤体验所触发,出现较深的意识障碍,在相当长时间维持固定的姿势,仰卧或坐着,没有言语和随意动作,对光线,声音和疼痛刺激没有反应,此时患者的肌张力,姿势和呼吸可无明显异常,以手拨开其上眼睑,可见眼球向下转动,或紧闭其双眼;表明患者既非入睡,也不是处于昏迷状态,一般数十分钟即可自行醒转。

(3)分离性恍惚状态和附体状态:恍惚状态表现为明显的意识范围缩小,当事人处于自我封闭状态,其注意和意识活动局限于当前环境的方面,只对环境中个别刺激产生反应,典型的恍惚状态见于催眠,巫术或迷信活动中施术者与“鬼”,“神”进行交往之际,以及某些气功,诱导的入迷状态。处于恍惚状态的人,如果其身份为神灵或已死去的人所替代,声称自己是某神或已死去的某人在说话,则称为附体状态。

分离性恍惚状态和附体状态是不随意的,非己所欲的病理过程;患者的运动,姿态和言语多单调,重复,通过他人或自我暗示,可随意控制这类状态的出现或消失者,属一种与特定文化或迷信相关行为;虽呈意识分离现象,不应诊断为分离障碍。

(4)分离性身份障碍:又称癔症性双重或多重人格,患者突然失去对自己往事的全部记忆,对自己原来的身份不能识别,以另一种身份进行日常社会活动;如神鬼或亡灵等附体,取代病人身份,对周围环境的觉察不充分,其注意和知觉只限于周围人和物的某些方面,且与病人改变了的身份相联系,无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以两种人格交替出现者较常见,称双重人格或交替人格;其中一种人格常居主导地位。

癔症的病因

精神受到刺激和暗示的作用是癔症发作的主要原因。但并不代表人们在受到精神刺激和暗示的作用后,一定会引发歇斯底里。

为什么有人是强迫症、有些人是恐怖症、有些人是抑郁症、有些人只是严重心理问题,这和人的性格因素、经历的事情、深层情节、所处环境都有着巨大的关系。

有癔症的来访者多半具有强烈的情绪体验,缺少坚定理智,意志不稳定,多幻想,争强好胜,虚荣,情感不稳定,易冲动等特点。总结一下,可归为以下几类特点:

1、情感代替理智:

癔症性格的人有高度的情感性,反应强烈且不稳定,容易从一种情感离开转移为另一种情感。其为人处事往往感情用事,整个精神活动容易受感情的影响而走向极端。他们更屈从情感逻辑,而非理想分析。

在他们的意识中对人的判断好坏并不能共存,当有人让其开心TA会觉得这个人十全十美,当这个人让TA稍微不开心,便会觉得此人大奸大恶。

因为其推理判断的依据完全是从情感出发的,如果感情有了变化,那么其判断推理的结果自然会有变化。

2、暗示性强:

他们的情感和行为特别容易受别人的语言和行为的暗示影响,尤其是当TA对某人印象良好时,则该人说的任何话都会不加分析地接受下来。他们的自我暗示性也非常强,身体中任何不适都能作为自我暗示的基础。

这和疑病症的自我暗示性有点像,但是从症状表现来看,二者相差巨大。

3、自我中心和喜好幻想:

他们喜欢夸耀自己,彰显自己,乐于成为众人的焦点和中心,喜欢得到别人的赞扬——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没有任何贬义的意思)。他们具有生动的想象,特别是当情感反应强烈时,想象和现实容易混为一谈,导致他们有时候也分不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想象,因而造成TA喜欢撒谎的影响。

做个梦,看个电视剧就莫名其妙和你吵一架,感慨人间不值得不是没有道理的。

4、有些来访者可能会因为躯体因素,如发烧、咳嗽、疲劳等引起精神高度紧张,甚至引发恐惧,精神低迷等情况从而导致发作。

因为暗示具有致病作用,甚至某些具有特殊意义的谈话(悄悄话)、表情乃至谣言传说,甚至看见其他人发作,均可通过自身体验和联想产生疑虑,深信自己也会发作,从而在这种暗示下真的发作了。

遇到这类人,你会感觉TA好像一个“专业演员”——不仅仅在TA周围上演电视剧桥段,甚至在TA的脑中更有曲折的电影情节。

END

联系-

我知道你在看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zl/2727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