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医院 >> 有关回避型依恋
回避
随着人们对心理学了解的增加,以及人们对自身恋爱质量的重视,“回避型依恋”一词也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我们不难在各种媒体上看到诸如此类的求助:我的男/女朋友是回避型依恋,我该怎么办?我是回避型依恋,我是不是不该恋爱?
所以到底什么是回避型依恋?是什么导致了回避型这种依恋类型的产生?回避型依恋真的不配拥有爱情吗?
何谓依恋
依恋是指个体与主要抚养者之间最初的社会性情感联结,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依恋的影响
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以及依恋类型如何,会直接影响婴儿的情绪情感、亲社会行为及对人际交往的态度。
它影响亲子关系是毋庸置疑的;此外它还会影响儿童与他人的关系,因为不同的依恋类型对待人际交往的态度并不相同,就比如今天我们主要谈及的回避型依恋,它直接影响恋人之间的关系;再者它还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哈罗的恒河猴实验里有一个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而且回避型依恋大多敏感缺爱,内心矛盾,缺乏安全感。
婴儿的依恋类型
鲍尔比和安斯沃斯采用陌生情景测验(观察母亲在场,母亲离开和母亲返回时,婴儿在面对陌生人时的态度和状态)大致确定了三种婴儿的依恋类型:
安全型:母亲在时可以自由玩耍,母亲离开时会不安、焦虑,母亲回来时会向母亲寻求安慰。
回避型:不论母亲是否在场都不在乎,不反抗也不寻求安慰。
反抗型:母亲在时就很警惕,母亲离开时反应极端,母亲回来时及寻求又拒绝与母亲接触(脑洞小剧场:BB:求抱抱。MM:抱。BB:一把推开,谁要你抱。欸?推开你你就走了,你不哄我了?回来,抱我!)。
成人依恋
成人依恋有三个和婴儿依恋相关联的内在理论:恋爱关系可能就是依恋关系,所以成人的依恋类型和婴儿相似;成人的依恋模式和婴儿是相似的;成人的依恋方式反映婴儿的依恋体验。
所以婴儿依恋类型对成人依恋有很大的影响。
成人依恋模式
金·巴塞洛缪认为每个人的依恋风格都是不相同的,他把成人的依恋模式分成了安全型,多虑型、超脱型和恐惧型。
安全型=焦虑程度低+回避程度低:
对亲密关系和相互依赖感觉很自在,他们乐观外向,并且愿意参加社交活动。
多虑型=焦虑程度高+回避程度低:
多虑型也叫痴迷型或者焦虑型,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时刻保持警惕,他们希望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但容易产生嫉妒。
超脱型=焦虑程度低+回避程度高:
这里的超脱型也就是我们今天谈到的回避型,喜欢依赖自己,对亲密关系没有多大兴趣,往往表现冷漠而独立。
恐惧型=焦虑程度高+回避程度高:
总担心遭人拒绝,同时他们不信任自己,多疑而害羞。
回避型依恋的主要特点
回避型依恋者回避亲密关系,他们恐惧亲密,有着明显的心理界限(大概就是他人所能涉足的你的世界的范围,心理界限里面应该是我们自己的,是不可以被涉足的),而且缺乏安全感,敏感,还会挑剔自己的另一半,他们常常会“忍耐”另一半的某些行为,然后偷偷在心理给对方扣分,一旦分数扣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和对方分手,这也导致了部分回避型依恋会经常分手。
回避型依恋和回避型人格的区别
回避型人格障碍:全面社交抑制,对负面评价极其敏感的一类人。因为缺乏社交能力而更加自卑敏感,自尊心低加上过分敏感使得他们害怕被拒绝,从而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区别:回避型人格害怕的是别人的否定和拒绝,因为不够自信而不敢恋爱,得到后往往会很粘人。回避型依恋是害怕亲密关系,害怕得到爱后自己的主权被妨碍,所以得到后既有可能会推开对方。
依恋的形成
婴儿时期的依恋类型对成年的依恋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婴儿的依恋类型与抚养者对婴儿的抚养方式有关。过分宠溺和过分冷漠的抚养方式都可能会造成不安全型依恋。哈罗恒河猴的代母实验就证明了,照顾婴儿时不仅要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还要给予他们爱抚、拥抱,带他们运动和玩耍。哈罗的长期缺母实验,让小猴子“无母”生活8个月之后,将他们放进有“代母”的房间中,他们不会奔向任何一个妈妈,而且他们无法融入群体,当其他猴子欺负他们时,他们会选择自残,撕自己的毛,咬自己的胳膊和腿。
这些小猴子在婴儿期没有得到抚养着的爱抚,没有学会爱,他们大脑里有关精神疾病的基因可能也因此被激活了。
所以成年回避型依恋者极有可能是因为婴儿时期抚养者的抚养方式并不合理,也有可能是成长过程中遭受了巨大的挫折和压力。但这又涉及到伦理问题,曾有人说“中国的父母一辈子都在等孩子感恩,而孩子一辈子都在等父母道歉”。我见过太多回避型依恋的人,也见过太多因家庭原因而苦恼的人。我们真的需要宣传正确的教育方式,原生家庭这个词背负了太多痛苦,它应该拥有它该有的赞美。
哈罗的强暴架实验里,逼迫不愿恋爱的母猴(她们可能属于回避型依恋)怀孕生子,但20只母猴中7只剪断脐带后就不再理睬孩子,8只暴力虐待孩子,只有1只笨拙的尝试着给孩子喂奶。这20只母猴她们曾经也可能是被虐待或是没有得到爱抚的小猴子。这是新的轮回。所以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成为父母,也不是每个父母都真的懂得如何和孩子相处。
行为主义曾强调任何行为都可以通过奖励或惩罚矫正,但他们忽略了基因的影响,我们是先天就有爱的需要的。(此处挖坑,行为主义和哈罗恒河猴实验的内容太多,之后会写专题,嘻~)所以,如果可以,请务必让你的孩子快乐健康自信正直的长大。
写在最后
在心理学里人格是指包含着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系统的的特有统合模式。而性格是完全由后天决定的,也就是说人格是可以改变的,他是受到我们自由意志调控的。所以如果你还不是特别喜欢现在的自己,你可以改变,让自己变得更好。如果你是回避型依恋,不要怕,我们会越来越好,无论结果如何,至少大多数回避型依恋都很优秀。如果你是回避型依恋,但又很想谈恋爱,那么不妨找一个安全型依恋试一下。但其实更建议等当你不那么害怕亲密关系时再恋爱。
凯莉修安吉尼尔
编辑:凯莉西西
图源:西西
文字:部分参考百度百科林崇德《发展心理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