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医院 >> 如果父母不是好编剧,就自己编写人生
早期的父母抚育很重要,关乎孩子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不同的抚育方式可能使我们最终成长为不同的人
也许,
最后我们正在慢慢活成他们的模样。
我们的家庭剧本家庭类似于一个戏剧舞台。像戏剧中的虚构人物一样,我们每个人都被分配了一个角色、严格限定的表演内容和特定的心理学特征,被要求伴着家庭剧的曲调唱歌和跳舞。
孩子的性别以及在家中的排行会影响他在家庭剧本中的角色,而家庭剧本是父母根据自己的童年经历创作的。
每个父母都会把自己童年经历的一部分包袱转给每个孩子。在某种程度上,父母总是会在自己孩子身上重演自己的童年经历,而在其他方面,他们也会尽力不让孩子遭受自己童年时受过的苦。
父母投射到家人身上的情绪中最常见的就是抑郁和好斗。暴躁的父亲往往会对儿子动粗,把挫败感和愤怒发泄到儿子身上。抑郁的母亲会诱发孩子的不良情绪,来应对自己的烦躁和自我憎恨,但是通常而言,总会有一个孩子收到了比其他孩子都大的影响。由于母亲的脆弱,担惊受怕的孩子可能会接替父母的角色。
3~6岁,培养我们的良心良心是关于对与错的一套新年,他通过内疚和羞耻(分别关乎个人道德准则和社会习俗)来管制本我(潜意识,代表欲望)。
良心类型:
惩罚性的良心:想象与墨守成规,与权威站在一边。
脆弱的良心:可能会更叛逆。
善良的良心:对权威及其表现形式,他们既不反感,也不屈从。
完全符合某一良心类型的人是很少的。
在你3~6岁期间,你的父母是如何引导你在性、服从规则和自我放纵方面的行为的?对于你的本能冲动,如果他们能在约束和鼓励之间找到良好的平衡,那你就可能具有善良的良心。如果他们严厉管束你,你就可能具有惩罚性的良心。如果他们对你过于纵容,或者惩罚不当,你就可能具有脆弱的良心。
0~3岁,养成依恋关系我们的依恋模式主要受早期抚育方式影响,0.5~3岁是一个特别敏感的时期,我们在这个时期形成对其他人的基本期望。
依恋模式:
回避型依恋:
“不亲密的情感关系对我来说很自在。我觉得独立感和自给自足是非常重要的。我不喜欢依赖别人,也不喜欢别人依赖我。”
缠人型依恋:
“我想和别人在情感上亲密无间,但我经常发现,别人不愿意和我太亲密。没有亲密的情感关系,我会感到不自在,但我有时担心,别人不像我珍惜他们那样珍惜我。”
混乱型依恋:
“与别人亲密,我会感到有点不自在。我想要情感上的亲密关系,但我发现,我很难完全信任或依赖他人。我有时担心,如果与别人太亲近,我会受到伤害。”
安全型依恋:
“对我来说,与别人建立亲密的情感关系并不难。无论是依赖他人或者让他人依赖我,我都会感到自在。我不担心独处或者不被别人接纳。”
在0.5~3岁,你基本上无力控制自己的命运,没有语言能力和社会地位,你的生存完全依赖照顾者。
0~6个月,形成自体感虽然没有人能记得婴儿早期的经历,但是在这个没有记忆的婴儿期,我们可以发现人格障碍和自体感弱的起因。
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认为,个人自体感弱的原因是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收到了不良抚育。
婴儿期的缺乏共情照顾在导致人格障碍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婴儿期遭受过严重情感剥夺的人,几乎都会出现人格障碍。在婴儿期受到共情照顾,从而获得强自体感的孩子,即使以后受到严重虐待,也不会成为人格障碍者。
现在,描述你自己的剧本我并不是说,当你意识到你的问题(倾向于惹恼你的老板,或者总是爱上不该爱的性伴侣)的童年起因,就应该痛责你的父母,指出他们的可怕行为。
大多数父母都会尽自己所能,为孩子做到最好。我们应该做的是,接受并重塑他们在我们童年时对我们采用的抚育方式,使之符合我们自己的人生目的,重写我们的人生剧本。
现代社会正转向一种抱怨的文化,我们越来越习惯于把自己视为受害者。有一小部分人把父母当作自己失败的借口,但是大多数人在想到父母时,都会否认不好的一面,强调好的一面,认为这是更安全的。
我认为最重要的洞察力是我们小时候受到了什么样的父母抚育;但重要的是,这不应意味着责怪父母。
责怪父母真的有用吗?当然没用——责怪父母是无济于事的。但内省可以让我们得到各种好处。
大多数父母都会尽最大努力来照顾自己的孩子。鉴于我们的父母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控制他们所做的事,责怪父母是不恰当的。另外的原因是,如果我们责怪父母,也意味着我们可能有理解力,但缺乏内省。因为责怪意味着我们仍然感到愤怒,无法通过自我觉察来驱除愤怒。
我们小时候受到了什么样的父母抚育?面对这个真相的困难在于,我们感到很想维护他们:我们爱他们,也恨他们。此外,我们如果诋毁他们,便会常常觉得是在诋毁自己,因为他们是我们的一部分。
若要改变过去的经历对现在生活的影响,关键不是压抑现实,而是内省。
我们通过描绘自己,分析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了解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评估自己的动机——这些能力将我们与其他物种区分开来。最有价值的是要认识到,此时此地发生的事是过去经历的一种表达。在认识到这一点的那一刻,我们就会有所改变。
你可以把情绪审视应用起来:写一个短篇故事,以你自己为中心人物。
无论你认为自己写得好或不好,有创意或无创意,我都建议你尝试以自己的情绪审视为基础写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可长可短。这个练习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应该是愉快的。
我认为,你应该通过写这个故事来寻求两项内省能力,当然你可能还会想到其他方面。
第1个内省能力是,关于你现在的自我或生活,哪个方面令你不快乐。
第2个内省能力是,你能做些什么,以及什么阻止你这样做。
01
选定一个主题
一个相当具体的问题,一个你希望会发生改变的事物。
·我怎么了?
·为什么我在工作中没取得更大成功?
·为什么我找不到合适的伴侣?
·我应该和现在的伴侣在一起吗?
·我怎样才能和我的小儿子相处得更好呢?
·我母亲爱我父亲吗?
·为什么我总是和老板闹翻?
·为什么我总是感到沮丧和烦躁?
·为什么我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浪费在看电视上
你现在可以开始写你的故事,创造一个中心人物,给这个人物起个名字,构思其个人经历。
包括家庭剧本,良心,依恋模式和自体感。
02
情节
最简单的方法是,将你的故事建立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
03
聚焦你现在的生活
我提供的构思给了你很大的自由度,但也有一个更具体、严格的方法。
首先,拿出几张纸,在每张纸上写下一个名字:
·你情人的名字(如果你现在没有,就写上一个情人的名字;要是你从来没有过情人,就写下你梦中情人的名字)
·对你最重要的朋友的名字
·最惹你烦的朋友的名字??
对于上述几个人,依次分析,总结他们的个性以及他们与你的关系。从你的家庭剧本、良心、依恋模式和自体感方面,依次分析他们每个人。
希望这个属于你自己的故事,可以帮助你理解过去的经历,使其对现在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BetterNow公号正在赠书↓针对情感疑难杂症,为你精选心理推送
让你feelbetternow
来这里遇见相似的灵魂吧
最新推送参与赠书(这个中奖率有点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