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医院 >> 自我需要镜映,关系决定命运
过去的镜映里,藏着我们未来的命运。
/04/01
—
心理学家库利说:“对每个人来说,他人都是一面镜子,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了解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自我。”
心理学家科胡特将其称为“镜映”。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都有被镜映的需要。而最早的镜映来自父母,我们通过父母的反应来感知自我,最终将其内化为对自我的感知。
事实上,我们的人格是在我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形成的,童年时期未处理的记忆并不会消失,而是在我们成年之后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我们,令我们做出连自己都无法理解的行为。
小说《沉默的病人》是一部披着悬疑外衣的心理学小说,在寻找凶手杀人动机的背后,是在抽丝剥茧地揭秘童年生活、成长环境、人际关系,包括亲密关系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尤其是童年形成的人格,它将对一个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可以说,它造就了一个人的命运。
这本书的作者亚历克斯·麦克利兹拥有剑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和美国电影学院编剧艺术硕士学位,曾经进行过长达三年的心理治疗专业的学习,并且在青少年精神病患监狱工作两年。他把心理学和文学很好地结合在了小说里,让人读起来非常过瘾,又觉得非常真实。
小说始于6年前的一宗迷案,33岁的艾丽西亚开枪杀死了丈夫加布里耶尔,这本是一起普通的家庭悲剧,然而奇怪的是,面对警方的询问,艾丽西亚始终沉默不语。
当警方指控她是杀害丈夫加布里耶尔的凶手,并宣布对她实施逮捕时,她依然保持沉默,对自己罪行既不承认,也不否认。最终,理工学院司法精神病学教授、格罗夫诊疗所临床主任迪奥梅德斯断定,艾丽西亚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她因此得到减刑。
艾丽西亚为何要杀夫?又为何沉默?仅仅是因为想要获得减刑,还是另有原因?
想要知道艾丽西亚杀夫的秘密,还要从她童年时期的经历,以及周围人对她的影响说起。
1没有爱只有恨的父亲
童年时期的艾丽西亚童年,曾经遭遇过一场车祸,母亲伊娃在车祸中丧生,她则活了下来。
按理说,艾丽西亚的父亲弗农应当更加珍惜女儿,与她相依为命。但令人惊讶的是,母亲死后,父亲从来没有关心过艾丽西亚,他对她没有爱,只有恨,认为是女儿害死了妻子伊娃,甚至说出“为什么死的非得是她?为什么不让艾丽西亚代替她去死?”这样伤人的话。
她的父亲,她最亲近的人,她依靠他生存的人,竟然希望自己死掉,艾丽西亚感到自我被彻底否定,就像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死亡,而谋杀“她”的凶手正是她的父亲。
这件事是艾丽西亚心理创伤的根源,给她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害,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段未经处理的伤痛渐渐被压制,被淡忘,但它永远不会消失。它只是进入了艾丽西亚的潜意识,等待着被唤醒。
这里顺便解释一下,为什么在父亲自杀后,艾丽西亚会崩溃,产生自杀和自残行为。这并不是因为她爱父亲,恰恰相反,她恨父亲,恨这个最亲密的人曾在心理上谋杀了自己。
它所造成的巨大痛苦并没有消失,伤痛和怒火依然存在,然而却没有了可以发泄的对象,潜意识中她真正想要“报复”的人——她的父亲已经不存在了。她的痛苦失去了外在的投射对象,只能向内投射,痛苦便射向了自己。
2精神异常的姑妈
小说中有提到,从档案上看,艾丽西亚最亲近的人是她的姑妈莉迪亚。在她的丈夫死后,莉迪亚带着儿子——也就是艾丽西亚的表弟保罗——暂住在艾丽西亚家里。在艾丽西亚母亲去世之后,莉迪亚便留了下来,照顾她和父亲。
可以说,艾丽西亚是姑妈带大的。按理说,她的姑妈的关系应该情同母女,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艾丽西亚显然不喜欢莉迪亚,这一点从她的画中就能看出来。
艾丽西亚是个画家,非常有艺术天分,她能够敏感地捕捉到自己的感受,通过视觉形象生动地反应出来。她曾画过一幅关于莉迪亚的画作,画面上的莉迪亚十分肥胖,像一堆绽开的肉,这堆肉越过床的边缘垂下来,拖到地板上,满是褶皱,丑陋无比,令人恶心。
由此可见,艾丽西亚有多讨厌莉迪亚了,丑陋、恶心,就是她在她心目中的形象。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师西奥的眼睛来来了解莉迪亚这个人。为了治疗艾丽西亚,让她开口说话,西奥决定去她童年生活的地方看一看,于是,他来到了她的旧居。
他还没有进门,就感到了不安,然后,他看见了窗户里莉迪亚丑陋的面孔,他感到一阵难以名状的恐惧,身子不由自主发抖起来,他还没进门就想赶紧离开这个鬼地方。
在和莉迪亚接触后,他发现她患有某种精神疾病。首先她床头有药品,卧室里有氧气瓶,虽然不能断定她得的是什么病,可以肯定的是,她一定有病;
其次,莉迪亚没有任何根据就认定西奥是记者,即使保罗有理有据地向她解释了很多遍,她仍然对自己的看法坚信不疑;
再有,她的情绪不稳,一直歇斯底里,对待照顾自己的儿子恶声恶气,对和她无冤无仇的西奥更是充满怒气,尽管根本就没有让人恼火的事情。
显然,这一切都说明,莉迪亚的精神不正常。她不稳定的情绪和她的歇斯底里,带给人巨大的精神压力。
特别要提一下,西奥作为心理治疗师,具备非常高的感受能力,也就是所谓的共情能力,他能更敏感地感受别人的感受。
当他从莉迪亚家出来时,感受到的是:心情难受、疲惫不堪、差点哭出来。这些有他自己的感受,但更多的是他所感受到的保罗的感受。长期和这样一个人生活在一起,可想而知,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
艾丽西亚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长大,她之后被诊断为边缘型人格障碍也就不足为奇了。
3不信任她的丈夫
有人说,好的亲密关系可以疗愈一切。但没有一种亲密关系是完美的,你不能把爱人当成心理治疗师。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艾丽西亚是边缘型人格障碍者,而边缘型人格障碍最大的特征是情绪不稳定,前一秒还对你好,后一秒就认为你糟糕至极,他们感受到的情绪比普通人强烈很多,愤怒和开心都是如此。所以,身为他们的朋友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有人形容那种感受就像高压锅和洗衣机的结合体:高压锅使你感到压力爆棚,随时可能爆炸,而洗衣机则把你搅得晕头转向,不知如何是好。
丈夫加布里耶尔不可能没有感受过这种痛苦,但他并没有抛弃艾丽西亚,他很爱她,这一点通过艾丽西亚的日记就可以看出来。
谋杀案发生的前几周,艾丽西亚发现有个陌生男人在窥视她,她把这件事告诉了丈夫。
但是,艾丽西亚曾经有过发过病,在她父亲自杀后,她也曾自杀、自残,还出现了妄想,觉得有人跟踪她。这就让加布里耶尔认为,这一次她是再度发病,那个窥视她的男人,只是她的幻觉而已。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就是加布里耶尔因为无法再承受她发病时带给他的那种令他崩溃压力了。总之,这次,他给她请来了精神科医生。
但这个举动是她杀夫后一直沉默的关键,因为所有人都认为她有病,没有人相信她说的话,即使是自己的丈夫,她最爱的人。除了保持沉默,她还能做什么呢?也只有保持沉默,才能自救。
她的怒火从这时起就已经升起,我们可以从她的那幅耶稣画中看到这一点,画中的耶稣是丈夫的形象,但他的躯体上却绑着一件与画面极不协调的东西:一支步枪。
她一直视丈夫加布里耶尔是拯救她的神,她信任他,将他奉若神明,但在她的潜意识里,已经想要“杀”他了,因为她恨他对自己不信任,她为此充满怒火,此时的“杀”可能是心理上的,也可能是肉体上的,但还没有那么强烈。
4自私、冷漠的朋友
除了丈夫,艾丽西亚身边缺少值得信赖的朋友。
她的合作伙伴,画廊老板费利克斯与她相识多年,两人看上去亲密无间,但事实上,费利克斯从不关心艾丽西亚,他关心的只是她的画。导致艾丽西亚决定终止与他的合作,她甚至怀疑过,谋杀案发生之前的那段时间,在她家屋外窥视她的男人就是他。
她丈夫的哥哥马克斯总是占她便宜,多次对她进行骚扰,只是因为嫉妒英俊能干的弟弟,想要占有他所拥有的一切。可她的丈夫加布里耶尔一直信任哥哥,将他奉若神明。艾丽西亚为了不让丈夫加布里耶尔失望,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他,而是自己消化。
她的弟弟保罗一直生活在莉迪亚的阴影中,是赌如命,自身难保的他更不要说去关心艾丽西亚。
她的精神科医生韦斯特只想着赚钱,根本不相信她说的话,他没有去求证,也没耐心听她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只是因为她有人格障碍,并且精神崩溃过,就断定这一次她是旧病复发,断定她所说的那个暗中窥视她的男人并不存在,一切都是她的臆想。
艾丽西亚缺乏能够认真听她说话的朋友,能听她说话的人也不相信她所说的话。她只能不再向任何人提起那个窥视她的男人,以此证明她是正常的,她并没有疯,同时还要自己想办法对付那个男人。
在艾丽西亚的身边缺乏一个真心支持她,给予她勇气和力量的朋友。
在她的关系中,几乎没有一个正面的、美好的镜映。
作为一个病人,边缘型人格障碍者,她已经彻底被边缘化了。
这样的她如何能够信任别人?又如何能够开口说话呢?
于是沉默成了唯一安全的做法,沉默成为了她的保护伞。
5致命一击
谋杀案发生之前,艾丽西亚并没有发病,窥视她的男人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她的臆想。因为不久后,这个男人就闯进了她的家,打算杀了加布里耶尔。
艾丽西亚求他放过丈夫,自己可以为此做任何事情。男人则给了加布里耶尔一个选择的机会:他和艾丽西亚只能活一个,由他来决定谁去死。
加布里耶尔的选择出人意料,那个艾丽西亚心目中一直爱她的男人,那个被艾丽西亚视为耶稣的男人,最后的选择是“我不想死”。
有时候,人们并非傻到不知道真相,只是不肯面对现实罢了。陌生男人的出现戳穿了艾丽西亚心目中美好婚姻的假象,她不得不接受现实,她的爱人并不是她的心理治疗师,不是拯救她的耶稣,他只是一个会出轨、也会背叛的普通男人。
艾丽西亚看着丈夫的眼睛,那是一双如同父亲弗农一样暴君般的眼睛,记忆深处父亲的那句“为什么不让艾丽西亚代替她去死?”像魔咒一样在她的脑海中徘徊。
童年时期的创伤一旦被唤起,压制许久的仇恨与愤怒瞬间迸发,就像从龙的腹中喷出来的火,彻底发泄在了取代父亲位置的丈夫身上。于是,艾丽西亚举起枪,对准加布里耶尔的脑袋连开了五枪,尽管她也不清楚那强烈的愤怒感究竟从何而来。
《沉默的病人》不仅是一部悬疑小说,还是一部心理学小说,它展现了童年经历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一个人的命运。
我们总是惊讶于一个人为何能做出不像他本人的举动,但如果你了解他的成长环境和人生经历,你会发现那些出人意料的举动在他的过往体验中已经早显端倪。
过去的镜映里,藏着我们未来的命运,而对我们影响最深的,是来自童年时期父母的镜映,它不知不觉渗入我们的潜意识,内化为我们自己的语言、认知,最终内化为自我。
想要改变,最好的办法是找到新的、好的镜映,比如,找到爱你的伴侣,找到支持你的朋友,找到值得信赖的心理咨询师。
愿我们都能找到好的“镜映”,在好的关系中,看见更好的自己。
L·I·K·E
时间之果
Tomip!nk
TomiP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