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医院 >> 科普强迫,就像蚂蚁顺着脊椎爬进我的脑子
进入主题前,我们先看看一些”有趣”的图片吧!
小红点?诡异的坠灯?是不是逐渐焦躁起来了?这些图简直不要逼死强迫症!
话说回来,强迫症近几年可是个热门话题,甚至与选择困难、拖延被”誉“为三大城市病之一。迫友也是真不少,在微博一搜强迫症,好家伙,相关话题都破亿了。
这些年,强迫症就像得感冒一样普遍。但是,我们认为你可能根本没有强迫症!
不信的话,就接着往下看吧~
NO
.壹.
你的“强迫”
不痛不痒
为啥说强迫像感冒呢?因为在这年头,无论是普通人还是明星,似乎都说自己有强迫症。
相信平时大家都有各类迷惑的强迫行为,像“一出门总在想门锁好没”这种常规操作已经见怪不怪了,什么发图发九张、笔记没写好重抄、睡前必去上厕所那可谓五花八门。
除了我们这些普通人,明星有强迫症的报道也层出不穷,粉丝也在评论区表达了对偶像“强迫症”的喜爱。
但是我们要泼冷水了,这些只是不痛不痒的“小感冒”,你得的或许根本不是强迫症!
为什么?
因为现实中人们对强迫症往往有许多误解,比如将处女座和完美主义等同于强迫症,然后将自己对号入座就会觉得自己有强迫症。
这些对号入座的人可能有强迫的人格特质,表现出特别爱干净、爱整齐和追求完美等。
也可能有强迫型的人格障碍,除了会表现出强迫特质的行为方式,还喜欢控制自己和周围人。
但是这些与完美主义相关的特质或疾病,与真正的强迫症并没有截然的联系!
一是因为强迫特质并不符合强迫症的诊断,它的强迫症状并不是那么典型;
二是没有证据证明有完美主义的人更容易得强迫症;
三是从主流的观点来看强迫症和大脑的功能区域损害是有关系的,但从影像学来看强迫人格并不具备这样的改变。唯一可以确定的只是强迫症和强迫性人格障碍的共病现象比较常见。
所以大家拿来自嘲的”强迫症“几乎都是“伪强迫”,而且不痛不痒。
强迫特质只是一种正常的人格特质,有这类特质的人并不会觉得自己有多么痛苦,这点是与强迫症患者是相反的!此外,强迫特质的人因为追求完美可能会更容易成功。
至于明星的”强迫症“,除了上述的误解和对号入座外,也可能是一种炒作。谁不爱一个有讲究和追求完美的人呢?
”强迫症“就像是一种香水,喷一喷,让人浮想联翩,让明星的人设更加漂亮,让粉丝心旷神怡。
可真正的强迫症是什么样子的呢?
NO
.贰.
真正的强迫症是痛苦的
——刚洗完手,别人就把水珠子甩到了我的手上,难受的感觉就像数万只蚂蚁从手背经过脊柱爬进了我的脑子。我在学校时会拼命地洗手,反复地洗手,甚至把皮肤洗的通红溃烂,也无法摆脱‘又脏了’的这个念头。
——我把柜子已经重复开关个十来回了,还是没有那种刚刚好的感觉。我再也受不了了,把柜子门重重地一甩,掉头就跑。但我越来越心痒难耐,最终心中的不适把我硬生生地拽在原地,冲动就像恶魔一直在叫唤:还是再去关一遍吧。
这是一些强迫症患者的脑中世界,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症状并不是用爱干净和追求完美就能解释得通的,强迫症对他们而言是痛苦与负担。
那真正的强迫症具体是指什么呢?
强迫症,指的是强迫障碍或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以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为特点的心理疾病。
其中强迫思维指的是反复进入人的思想领域的观念、表象或冲动念头,常见的有强迫联想(一开车就想到车祸)、强迫性怀疑(怀疑是否关好门)、强迫性回忆(总是回忆到自己的书包)等;
强迫行为则指的是反复出现的动作,常见的有强迫检查、强迫洗涤、强迫仪式性动作等。
我们可以看到上面患者的描述包括心中不舒服的感受和念头,重复的洗手和关门动作,分别指的就是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但除了症状本身会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焦虑外,长期罹患强迫症会给患者带来三方面的巨大危害。
第一,患者的认知功能会受损。认知包括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过程。长期患有强迫症,认知里的注意力系统,记忆系统,执行功能会发生障碍。
当一个人被强迫症纠缠,注意力没办法集中,记忆总是出差错,思维没有办法转换并控制的时候,可以想象他的学习和工作都会相当困难。
第二、患者的社会功能会受损。通俗来讲,社会功能指的就是正常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的能力。除了前面提到的认知受损对学习工作的影响外,频繁的强迫症状比如长达一两个小时的洗手本身就会给患者的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造成相当大的麻烦。此外,患者往往会因病耻感十分在意他人的眼光,情绪变得十分敏感,出现回避社交的行为。
第三,严重的强迫症患者工作、学习和社交难以为继,承担着症状和与社会脱轨带来的双重痛苦。强迫症也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十大致残性疾病之一。
最后一点,强迫症如果进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患者可能会有很明显的焦虑情绪,从而增加自杀的风险。
为什么会继发这种风险呢?
因为强迫症是一种很痛苦的体验。当强迫思维出现后,患者会很想摆脱它带来的痛苦,但当强迫行为没办法缓解强迫思维和痛苦时,就会产生很强烈的失控感和焦虑,引发激越的行为甚至是自杀,这也是我们接下要讲的内容。
NO
.叁.
停不下来的
强迫
强迫症危害如此之大,许多患者从第一次发病到第一次就医的时间却相隔八到十年!
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是因为前面提到的社会的误解和心中的病耻感,许多患者并不承认自己有强迫症,也不愿意去看医生。
其次在发病早期,患者往往可以适应症状,觉得也可以正常生活。
问题来了,怎么适应呢?
由于大部分患者的症状既包括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我们就先从强迫思维谈起。
对强迫症患者而言,诸如‘我的手变脏了’和‘我的柜子没关好’这些想法或念头会持续存在,占据患者的脑海,会使人感受到焦虑、纠结和冲突感。
这时,大部分人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去做些什么来缓解这些想法和它带来的不适:柜子没关好我就回去用力关上呗,手脏了我就去洗手呗。在做出这些行为的时候,患者的强迫思维和不好的感受得以暂时缓解。如果还不确定,就再做一遍,直到心里舒服为止。
所以很多患者在早期强迫症状不是很严重的时候,觉得可以正常生活,就不去看医生了。
但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重复洗手可以在早期缓解一个人的焦虑,但到后期患者的洗手时间就会从几十分钟发展到两个小时,甚至一天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洗手!
为什么?
这里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中和,指的就是患者可以通过强迫行为短期缓解强迫思维带来的痛苦,但这并不能解决问题。那些想法和不适只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缓解,由于大脑的功能异常、患者的心理因素和现实的刺激等诱因,患者的强迫观念和不适又会重新出现。
患者为了彻底消除这种不适,往往会采取更剧烈的强迫行为或制定更严苛的规则,但他们长舒一口气后往往会发现,强迫思维卷土重来,如噩梦般一次次地带给患者更加严重的焦虑与痛苦,甚至是绝望,继发自杀的风险。
这就是强迫症可怕的恶性循环,强迫观念总是出现,患者却消耗了越来越多的时间与精力做出更严重的强迫行为。
就像是一瓶墨水,无论你往里面加多少水去中和它,它的本质还是墨水,量却越来越多。
NO
.肆.
强迫,
也并非绝症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开始觉得强迫症很可怕,但如果能够做到早期识别和综合干预,强迫症的缓解率还是相当高的。
目前,强迫症的治疗手段有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针对难治性的强迫症还有物理治疗。对于治疗手段的选择,需要经医生对患者的情况的综合评估才能决定。
在药物治疗方面,治疗强迫症的一线药物为SSRIs,即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这类药物的有效率高,耐受性较好,安全性也较高。此外,如果SSRIs治疗无果还可以采用氯米帕明或联合采用抗精神病药进行增效治疗。
在心理治疗方面,一线的治疗手段为认知行为疗法(CBT)。CBT中经典的暴露与反应预防治疗(ERP),通过将患者暴露在引发焦虑的情景下并指导患者抑制强迫和回避行为以达到治疗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患者会感受到焦虑的自然消退,并调整纠正自身歪曲的认知和强迫观念。除了认知行为疗法,基于正念的接纳与承诺疗法(ACT),在患者症状没有办法完全消除的时候,可以让患者学会接纳症状,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更好地生活。
由于强迫症和异常的大脑环路有关,针对以上治疗手段无效的难治性强迫症,还可以考虑使用深部脑刺激(DBS)技术,通过将电极植入脑内,纠正异常的大脑电环路达到改善症状的效果。DBS并不会破坏大脑的结构,但也需要医生严格的诊断与评估才能进行治疗。
除了治疗,患者的日常管理也相当重要,比如自身的情绪调节、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亲朋好友的理解与支持等
很多时候治疗的成败关键就在于父母,他们的理解是患者继续治疗的信心与动力,他们的指责则会加重患者的焦虑和自责,而不良的情绪本身就是诱发和加重强迫症状的心理因素。
写在最后
如果看到这里,相信你已经对强迫症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强迫症是一个如此痛苦的疾病,尽管可以治疗,患者的社会处境却不怎么乐观。
前面已经提到社会对“强迫症”的误解和调侃,这赋予了强迫症太多不属于他的美丽字眼。
当患上了强迫症,会发生什么?
家长可能没有办法理解患者。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无理取闹,无法理解这么无聊的想法怎么会想来想去,觉得孩子就是不想去上课,甚至去指责呵斥孩子。
朋友可能没有办法理解患者。他们认为自己的同学就是矫情,无法理解”强迫症”怎么会这么严重,觉得检查多几次门锁、爱干净不是人之常情吗?甚至去传同学“他是神经病”的八卦。
委屈,自责,愤怒,焦虑,无力,这辛酸与浑浊的情绪就像潮水一般吞没患者。
却唯独缺失了一份真诚与理解。
不可否认,“强迫症”词汇的普及也是一种进步,至少比以前对心理疾病只字不提的年代强了不少。但词汇的泛滥和无节制的调侃却不知不觉中削弱了强迫症的危害,不利于人们正确认识这种疾病。
化用张爱玲的话,就像是一袭美丽的袍子,没有人想过里面爬满了虱子。
这对强迫症患者而言,是一件残忍的事。
THEEND
*本文部分材料来医院医生的采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