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名残忍的虐猫者被网友人肉继而被学校开除,同时一条“虐猫”产业链逐渐曝光……

这些残忍的虐猫者是不是反社会人格呢?首先来了解反社会人格的定义——

反社会人格障碍(Antisocialpersonalitydisorder,缩写为ASPD)是人格障碍的一种,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归类于第二轴发育障碍/人格异常类别B,必须超过18岁才能够被诊断为反社会人格。

反社会人格患者在初识时,往往予人理性、高EQ、善良、随和、低调、谦逊、无害的印象,甚至显得更有魅力,但他们缺乏同理心、悔恨和羞耻的心理特质,使得他们为人处世自私自利又冲动,同时他们善于伪装欺骗,也善于操纵人际关系。不受约束的态度让他们看起来更有魅力。在他们幼时的成长过程中,往往能找到许多生活紊乱或反社会行为的经历。

精神病态(Psychopathy)和反社会人格在行为上相似,但两者并不是同义词。

判断是否是反社会人格,有一些标准——

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准则手册第五版(DSM-5)的定义,反社会人格障碍、

A.从十五岁开始,广泛的“漠视及侵犯他人权益”的思考或行为模式,以下七项诊断准则中至少三项(或以上):

不能符合社会一般规范对守法的要求,表现于一再作出侵犯法律或社会规范的违法行为。

狡诈虚伪,表现于一再说谎、使用化名、或为自己的利益或娱乐而诈欺、欺骗、哄骗愚弄他人。

做事冲动或不能事先计划。

易怒且好攻击,表现于一再打架或攻击他人身体。(所有一切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行为或想法

行事鲁莽,不在意自己及他人安危。

经久的无责任感,表现于一再无法维持经久的工作或信守财务上的义务。

缺乏悔恨,羞耻和内疚感,表现于无动于衷或合理化对他人的伤害、虐待或偷窃。

B.十八岁才能进行诊断

C.有证据显示个案十五岁以前为品行疾患的患者,即通常十五岁前即有行为障碍(conductdisorder,一种持续性的行为模式,此行为模式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或破坏了社会规范)。

D.反社会行为不仅仅只发生于思觉失调症或躁郁症发作的病程中。

这类病症最主要的特点是缺乏悔过感,患者对很多正常人的情绪和感受感到非常困惑和苦恼。无法被“感化”,他们体会不到诸如:感动、羞耻、悲痛等。

综上所述,

虐待动物的行为不能简单归结为反社会人格,

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也可能是在生活中无害甚至成功的人。

但是虐待动物绝不是健康的心理状态!!

及时求助心理医生才是正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zl/2754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