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医院 >> 学四史middot知院史总有
编者按
百廿年办学历史,六十余载风雨征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于繁华都市之中,秉“仁心仁术济苍生”之情怀,以谋求国家强盛、探究科学真知、践行医学使命、传承文化精粹为己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致力于培养有灵魂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即日起,官微推出“学四史知院史”系列,循前人足迹,回溯一代代医学人的使命担当。今天推出第九期:总有一种力量指引我们不断前行———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发展纪实。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始建于年,前身为上海普慈疗养院(见图1);年5月成为上海交医院,为上海市唯一的一家三级医院。中心所属上海市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上海市心理咨询培训中心、国家精神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世界卫生组织/上海精神卫生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等。经过八十年的风雨历程,中心已发展成全国规模最大、业务种类最全、领衔学科最多的精神卫生机构,是卫生部规划的全国四大区域性精神卫生中心之一,承担着全市精神卫生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心理咨询/治疗和对外学术交流等任务,在全国精神卫生政策制定、立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1上海普慈疗养院全景
中心临床科室齐全、技术力量雄厚,设有精神病性障碍、心境障碍、焦虑障碍、老年精神障碍、康复、临床心理、儿少、物质依赖与成瘾等临床科室,实际开放床位张,近两年年门诊量逾90万人次。
位于零陵路号的上海市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要为各类心理障碍患者及受心理困扰的来询者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并开展各种个体化的心理治疗。“上海市心理健康热线()”是上海市最早设立的热线电话之一。从年12月起,与“上海市公共卫生公益电话(上海)”合并为“上海市心理援助热线(上海-5)”,继续为上海市民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健康促进服务。
上海市精神卫生研究所成立于年3月,设有药物依赖、生化、遗传、神经电生理、脑电影像、心理测量、临床流行病学、儿少行为、心理咨询与治疗、司法精神医学、精神护理、危机干预等16个研究室,主要从事精神医学的临床应用研究。近十余年来,中心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和局级科研成果奖20余项。
中心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精神病学)及上海市重性精神病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精神疾病临床医学中心,以及老年精神医学、预防精神医学等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中心作为上海交医院和复旦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医院,目前拥有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博士点、硕士点、博士后工作站,心理学和应用心理硕士点。作为国内最早的WHO精神卫生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之一,与世界各国的精神医学界进行着广泛的学术交流及科研合作。
在社会的关心和各级领导的支持下,精中人坚守勇攀医学高峰的信念,从未停止追求的脚步,不断创造骄人的业绩,始终坚持“团结、奉献、勤奋、创新”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心腾飞发展的重要理念,历经年的普慈疗养院、医院、年上海市精神病防治总院、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年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在年正式成为上海交医院,年又成立了上海市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这84年的发展和一步步的华丽转身,都是精中人“精中精神”的精华凝聚。
一、缘起———夯实基础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前身是上海普慈疗养院,对精神病人的治疗仅有电休克和胰岛素休克两种,且收费昂贵,无法承担医疗费用的病人则常被“关、押、捆、绑”。年,上海的精神卫生事业实现了大融合,以徐汇新建院区为“上海市精神病防治总院”。年更名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年正式成为上海交医院。年起开展中德心身医学连续培训项目,为全国培养了大量的临床心理学/心身医学领域的专业人才。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前身是上海普慈疗养院(ShanghaiMercyHospital),院址在上海市西南郊区(现闵行区),于年由慈善家陆伯鸿集资建设,属教会管理。在当时是上海最大,设备最医院。医院占地亩(约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收治各类精神病人。年6月29日普慈疗养院开幕。陆伯鸿先生担任首任院长,下设医务部、社会服务部及农村医药服务部,设病床张。当时仅有医师2名,护士2名,药师和兼职检验师各1名。院内病房分为四等,按住院对象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等收治。
病人大多医院的精神科门诊以及当时卫生局的收容机构。医院病房由圣玛利诸公会圣母会修士修女管理。对精神病人的治疗仅有电休克和胰岛素休克两种,且收费昂贵,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病人无法承担。图2为建院时的教堂。
图2建院时的教堂
病人主要由设在市区的门诊部收来。由于当时精神科尚无有效治疗手段,所以多数病人属收容性质,仅头等病房的病人能享受一些医疗措施。
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是一个机构调整时期,在上海私立精神科机构归并完成以后,中心徐汇院区的创始人粟宗华教授又考虑筹建一所新的精神病院,希望把上海第一、第二医学院的精神科医院里工作。经过各方努力,在年实现了这一联合,上海精神科专家为了共同的目标团结在一起,上海的精神卫生事业实现了大融合,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医院以徐汇新建院区为“上海市精神病防治总院”,以医院旧址为“北桥分院”,以原上海精神病疗养院旧址为“虹桥分院”。图3为第一任院长粟宗华像。
图3第一任院长粟宗华像
建院以来,中心先后成为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铁道医学院(现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第二军医大学学生临床实习、见习基地,并承担多所护士学校和卫生学校的精神科教学任务。年正式成为上海交医院。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精神卫生学系成立。近年来,每年承担各医学院校精神病学及医学心理学理论授课近0学时,接受实习见习学生名左右。中心还长期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心理治疗”课程的教学、实践和培训基地;年起开设全国临床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专项进修班;年起开展中德心身医学连续培训项目,为全国培养了大量的临床心理学/心身医学领域的专业人才。
医院提供的平台上团结协作,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加快课程建设步伐。“精神病学”和“医学心理学”分别获得上海市教委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精品课程项目。年“普通心理学”“社会精神医学”课程先后获批成为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核心课程。《精神病学》获年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五届优秀教材。
中心本着立足上海、服务全国、放眼国际、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精神卫生事业的指导思想,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与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高校/医院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加强与本市各区县精防机构的合作关系的同时,先后与34医院建立了医疗、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协作或指导关系。
二、奉献———奋斗之路从“上海市精神病三级防治网”这一“上海模式”,到上海第一条心理健康热线;从“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到“上海市社工示范创建单位”;从成为首批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之一,到做好重大活动期间的精神卫生保障工作,精中人用自己的努力与奉献,不断创造骄人的业绩。
“精神病人的病史是一本血泪史”,粟宗华老院长道出了精神病人的痛苦和挣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精神病并无有效治疗手段,多数为收容并被“关、押、捆、绑”,还有许多病人因为经济、对精神病认识不足等原因被关锁在家,无人看管,没有治疗,处于“自身自灭”状态。20世纪70年代末上海成立了由卫生、民政、公安负责的精神病人管理小组,办公室设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中心的医务人员为了使精神病人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治疗,组织人员开展流调工作,他们加班加点,从农村到城镇,挨家挨户,跑遍上海每一个角落,摸清了患者和服务资源等现状。在以后的为精神病人实施“解锁工程”及“上海市精神病三级防治网”建立中奉献了自己的一颗爱心。“上海市精神病三级防治网”这一“上海模式”,在年10月召开的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会议上得到肯定和推广,年被评为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早在年,中心就开通了上海第一条心理健康热线。一批20多岁的年轻医生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晚上6点到10点免费为市民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在这条热线上为市民奉献自己的智慧和爱心。如今这条热线改名为-5心理援助热线,累计已招募院外志愿者多名,其中院外常驻志愿者40余人,每月平均接听0多个热线电话,年平均服务人次达多人,主要是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并且对高危来电者进行随访和持续心理疏导。
近年,中心更是逐渐形成了一支由社会志愿者、党员志愿者、团员青年志愿者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开展了-5心理援助热线、“心镜之家”病友联谊会、“心灵驿站”咨询、“心肺健康热线”、社区咨询义诊及讲座、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室、一站式服务、红十字主题、学雷锋、医苑新星、健康教育、药物咨询等各种形式的志愿者活动。现有院内外志愿者人,在上海志愿者网注册志愿者人,每天服务人次达0余人,每年为18万名患者和市民提供志愿服务,服务时间长达多小时。中心继续推进志愿者服务工作,扩大志愿者服务范围,以项目化、制度化和激励化的方式开展志愿者服务。作为“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中心进一步规范志愿者工作,进行统一注册和管理,积极开展培训工作,大力拓展服务内容,共发展注册志愿者名,党员比例达到95%。结合世界双相障碍日、世界睡眠日、世界卫生日等开展义诊、线上和线下讲座等活动。-5(心理健康服务的心理援助热线)、心灵驿站、心镜之家、新虹街道“阳光心园”服务点、“黄手环”社区志愿服务等项目化志愿服务,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中心36位副主任及主任职称的女医师参加了上海女医师协会,积极参加各类义诊,如“走进大飞机”大型爱心义诊、走进航天设备制造总厂义诊、有机化学研究义诊等。图4为中心现在的外观。
图4现在的中心全貌
年中心成立医务社工部,至今已有专职社工4人。他们通过个案服务、小组工作、团体心理教育等提供专业的服务。年中心成为“上海市社工示范创建单位”。年,中心经民政部审核,被评为“全国首批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单位”。中心自年确立社工管理部,招入医务社会工作者,通过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制定了医务社工管理制度,开展临床社会工作,成为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社工实习基地,初步确立了精神卫生医务社工服务模式雏形,获得患者家属、医护的好评。
每年的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中心都举办各类义诊、宣传教育、医院开放日等活动,邀请广大市民和媒体走进精神专科医疗机构,了解身边的精神卫生服务。开放日系列活动在市民中普及了有关精神疾病防治和心理卫生的知识,引导公众理性对待精神疾病,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尊重、理解、关爱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庭的良好氛围。
中心的医务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普及精神卫生知识,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zl/26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