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理论是精神分析的重要理论,最早由英国精神病学家JohnBowlby提出,他试图理解婴儿与父母相分离后所体验到的强烈苦恼。

鲍尔比的同事MaryAinsworth对婴儿-双亲分离进行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依恋的三种类型,在陌生情境中,大多数儿童(约60%)当父母离开房间时婴儿变得心烦意乱,但当父亲或母亲返回时,婴儿主动寻找父母,并很容易在父母的安慰下平静下来。表现出这种行为模式的儿童通常被称为安全型。另一些儿童(约20%或更少)最初会不安,在分离后会变得极为痛苦;当重新与父母团聚时,这些儿童难以平静下来,并经常出现相互矛盾的行为,显示出他们既想得到安慰,又想“惩罚”擅离职守的父母,这些儿童经常被称为焦虑-抵抗型(矛盾型)。Ainsworth和同事们记录到的第三种依恋模式被称为回避型。回避型儿童(约占20%)显得不会因分离而过于痛苦,并在重聚时主动回避与父母的接触,有时会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玩实验室地板上的物体。

MaryMain上世纪70年代又对依恋进一步进行追踪研究,被称为“依恋研究中的第二次革命”,他发现混乱型依恋,并将依恋引入到成年人研究。

按照海灵格家排理论解释,依恋的不同类型,可以说是童年期与父母分离创伤的不同阶段或创伤程度不同,处理方法都可以采用家排中处理中断的方法,让成年期有问题的依恋类型重新与母亲建立连接,从而转化为安全型,这在家庭排列临床中已经有许多案例得到证明。下面详细说明。

三种障碍型依恋类型按家排的中断理论看,

矛盾型可以看作是分离创伤的第一阶段,这个时候父母出现,孩子表现矛盾的行为,想接近母亲、又想“惩罚”母亲。

回避型可以看作是分离创伤的第二阶段,这时孩子决定放弃母亲。家排中可以看到,此类案例在向母亲移动的过程中非常困难、痛苦。

混乱型是由于父母自己没有能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zl/28229.html

------分隔线----------------------------